【又问:】
又这样问。
【儒道释三教。为同为异?】
【儒】就是孔子所说的道理,【道】就是自然的道理,【释】就是佛教智慧的道理。这三教是同或是不同呢?
【师曰:】
大珠和尚说。
【大量者用之即同。】
大量的人,就是表示大彻大悟的人,开发出我们的本性,不管怎么运用都相同,因为他已经悟道了,悟道以后,儒家的思想也能够运用,道家的思想也能够运用,佛家的思想也能够运用,所以三教就相同。
【小机者执之即异。】
小机就是说根机差的人,硬是要把儒道释分开来,因为他不悟本性嘛,没有悟到本性,这个跟一贯道所讲的是大不相同。一贯道讲的是五教合一,他们那种合是很勉强的,他们那种合是以他们的意思,自己说是同样的合。以一个道,无形的道,认为是一样的,但是在这里说:大量者用之即同,这是指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、诸佛菩萨,才够资格说这个同。所以说小机者,就是不悟道的众生凡夫,因为执,他就认为不同。简单来说。
【总从一性上起用。】
怎么讲?【总】就是总而言之,言而总之,都是从本性上在起作用而已,总从,统统是,都是从本性起作用,而我们众生不是从本性起作用,众生是从我执、法执、无明起作用,所以我们所运用出来的东西,所产生出来的东西,总是斗争、是非,因为我们没有本性的功夫。祖师大德已经大彻大悟,他虽分别,不作一切分别想,虽运用一切智慧,不产生一切的执着,因为都是从本性起作用。
所以【机见差别成三。】
根机不同的人,就变成三种。
所以【迷悟由人。不在教之异同。】
也不在教本身的不同。意思就是说,若是迷,诸法就千差万别,若是悟,那么法法皆同。
下面说【讲唯识道光座主。】
道光老和尚,这个【座主】就是升座说法的主人,所以叫做【座主】。【座主】简单讲就是主导,这个法会是谁来负责任的。就是说有一位讲唯识学的人,叫做道光和尚。
【问曰:禅师用何心修道?师曰:老僧无心可用。】
这句【老僧无心可用】,就是因为他是大彻大悟的人,所用的都是清净的本性,清净的本性是无形相的东西,无一切妄念,所以老僧无心可用就是说,老僧没有凡夫这一些心在运用,都是用本性清净心,本性的清净心又无法形容,智慧心即是,所以对凡夫来说,老僧无心可用。假使这个老和尚,这个禅师反过来说:老僧有心可用。也对。因为大彻大悟的人,不管说有心、无心都对,老僧有心可用,有什么心?有清净心可用,无量的妙有可用。所以他若是说:老僧无心可用,是没有凡夫、二乘人,我法二执的心可以用,这些心统统是不清净的。简单来说,老僧没有无明心可用,也就是所用的都是智慧之心。所以不管他说无心或是有心,都是看你如何运用。老僧无心可用,无什么心呢?无凡夫心可用,凡夫用的都是贪嗔痴,这些他都没有。
【无道可修。】
因为本性是本自具足的东西,若说可修,变成外道,心外求法,即心即佛,当然我们就无道可修,本来就是佛,更要修什么呢?
【曰:既无心可用。无道可修。云何每日聚众劝人学禅修道?】
这个讲唯识学的人就有怀疑了,你既然说无心可用,无道可修,那么为什么每一天都集合大众说:你们要学禅,要修道啊?
【师曰:老僧尚无卓锥之地。什么处聚众来?】
老僧尚无卓锥,这个【卓】站立叫做卓,直立叫做卓。锥呢?它本来的意思是尖锐的钻孔的器具,也就是物的末端最尖锐的地方,那个叫做锥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【卓】就是站立,【锥】就是一点点,简单来说,老僧尚没有站立一点点,没有站到一点点的地,哪里有地方有聚众说法,劝人修道呢?再讲一遍,老僧尚无卓锥之地,【卓】就是直立,【锥】就是一点点,老僧连站到一点土地都没有,你为何说我有聚众说法呢?意思就是说,他已经通达我相空了。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。我们人若是了解自己的心,大地的寸土,全部粉碎成当体即空的东西,粉碎成当体就是空的东西。他连站一点点土地都没有,你怎么说他聚众来学道呢?简单来说,就是空到连他的我相、身心、天地万物,全部无挂碍了。他虽然在运用说法,但是一切都是虚妄,刹那间变化的东西,他连站的地方都没有。意思就是说,他根本就没有这种相,连这个站的地、时间、空间的相都没有,连我相都没有,连众生来听经闻法的相统统没有,也就是无相。下面,道光就问:那你为什么聚众来啊?答:老僧哪里有聚众来啊?二十四页。
【老僧无舌。何曾劝人来?】
老僧连舌都没有。无舌,我根本不曾劝人来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一切法都是毕竟空,哪有什么舌劝人呢?说法者无法可说,听法者无法可求,本自如如,不用求解,当下放下,就是本来面目,所以说:老僧无舌,根本就不曾劝导人。这位教唯识的道光老和尚说。
【曰:禅师对面妄语。】
你打妄语。意思就是说,你每天都劝人参禅修道,你现在却说没有。
【师曰:老僧尚无舌劝人。焉解妄语?】
我已经跟你讲过了,我连舌头劝人都没有。【焉】就是怎么,【解】这个不是说所谓的了解,这个解,焉解妄语,这个【解】不是当作了解的意思,这个【解】要当作有所谓,【焉】就是怎么,怎么有所谓的妄语这个名词跑出来呢?这个古时候的古文,如果你按照文字上来解释,这是很严重的错误。焉解妄语,你不能解释成:怎么了解这个妄语,这样解释就错了。老僧尚无舌劝人,我连舌头劝人都没有,焉解妄语,怎么有所谓的妄语这个名词呢?他连舌头都没有,哪里有所谓的妄语这个名词出来。
【曰:某甲却不会禅师语论也。】
这个讲唯识学的人说,【却不会】就是无法了解,我实在是无法了解,禅师你到底是什么意思,这明明是有的东西,为何你说没有呢?其实大彻大悟的人就是这样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的东西,当然没有那么简单,因为非一般众生所能了解。
【师曰:】
大珠和尚就这样说。
【老僧自亦不会。】
我也是不会。会的话就变成分别意识心了,讲不会就是本性透出光明,老僧自亦不会,我也不须要强加分别讲会,本自如如,无会跟不会的问题。下面,有讲《华严经》的人,这人叫做志和尚,志座主,志和尚,简单,从前称呼师父,都是一个字而已,志座主。
【讲华严志座主问:】
何故,为什么?
【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。】
鬱鬱指茂盛,茂盛的黄花。
【鬱鬱黄华。】
就是指茂盛,这个黄花开得很茂盛。
【无非般若。】
青青翠竹尽是法身,鬱鬱黄花无非般若。大珠和尚曰。
【师曰:法身无象。】
法身是无相的东西。
【应翠竹以成形。】
翠竹是法界里面的一个形状。
【般若无知。】
但是无所不知。
【对黄华而显相。】
就是说法身也好,般若也好,都是无相的,所以法身因为无相,那么应这个翠竹,以因缘果报所产生的业力,翠竹就显现。般若是无知,对黄花来说,它现这个相出来。
【非彼黄华翠竹。而有般若法身也。故经云:佛真法身。犹若虚空。应物现形。如水中月。】
【水中月】就是指不实在的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就是这样,我们众生今天在做什么工作?叫做水中捞月。我们坐在河边,或是在潭旁边,看到潭的中间有一个月亮很漂亮,其实那是影射下来的,从天上影射下来的相,你在水中怎么捞都捞不到月。我们今天就是这样,在这个虚妄的世间祈求快乐,祈求人家安慰我,祈求人家支持我,祈求人家来照顾我,祈求有快乐可说,有欲望可以追求,我们今天跟水中捞月没有什么两样。缘起法、诸法,当体就是空性的东西,就算你达成希望,你总有一天要死亡。我们今天所做的工作,都是水中捞月,一直追求欲望,追求到最后,全是空的东西。我们今天一直想要将河中的月亮捞上来,是永远捞不到。意思就是说,你冀望在这个娑婆世界,无常不实在的世间,你想要得到真正的快乐,是永远不可能。所以我上次跟诸位讲过,有个四十几岁的人,因为先生外面有外遇而自杀,我说:不值得同情。就是这个道理。我问人家:她学佛一年而已吗?他们说:不止,学佛很多年了。学佛多年的人,会因为感情的事自杀?这个就是水中捞月的东西。这根本就是当体即空的东西,这不可能得到什么叫做快乐的东西。你为何因为婚姻有些变化,就去自杀呢?本来你今生可以好好修行,来成佛作祖,至少你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嘛,你不能大彻大悟,至少你修净土法门,深信切愿念佛,你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嘛,你云何为了一点感情的挫折而自杀呢?所以我并不同情这个人。人家说:师父你慈悲,帮她超度一下。我说:她都不度她自己,我哪里有办法?她强迫她自己去自杀,为什么师父要救她呢?师父,你也知道人都会业障现前。我说:学佛的人业障现前,是应该忍耐,不是用自杀来解决的,对不对?人都有业障,你要忍耐,要欢喜心接受业障,而且事情也是可以处理的。你活在这个世间,你还有可能改变你先生不要去娶小老婆,你自杀了,正好满他的所愿,对他而言是正中下怀。男人只是在你死的时候会觉得伤心,伤心几天之后,他就另寻新欢了。那正妥当了,现在都没有人管了,那你不是满他的愿吗?你要是厉害,就留在他身边,硬是跟他吵,吵到他受不了,这样才是厉害,怎么会去自杀呢?所以我把话先说在前头,以后你们谁去自杀,都不要来告诉我,也不用来找我,我不同情这种人,来的话我就叫人拖到旁边去,与我无关。师父,你很不慈悲哦。你都不会照顾你自己,我如何救你呢?我已经跟你们说过了,救生圈不是为那些自杀的人而创造的,每间体育用品店都有在卖救生圈,你硬是要跳下去自杀,要救生圈做什么呢?消灾法会也不是为了那些自杀的人超度的,没有用啦。现在可能在枉死城受苦了,命不该绝嘛,你自杀什么嘛?何必这样呢?对不对?我今天若是走结婚这条路,我老婆若是红杏出墙,我岂不是也要去自杀了?我老婆要是红杏出墙,对我正妥当,我才不会像她那么傻。有大智慧的人,没有什么事情看不开的,笑死人了。我就会问她:你跟着他会幸福吗?会啊。你肯定吗?会啊。那去吧,去吧。送给他,免费送给他,别跟我拿聘金就行了。很简单,既然两人在一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,硬是勉强对方有什么意思呢?对不对?不须要这样。在这个世间,你看去年的户口调查,离婚七万多对,离婚,有调查出来的七八万对,都是离婚的,这是很正常的啦,normal,normal正常的,太多太多了,不计其数,现在工商业发达嘛,谁还存着封建思想那种包袱,我永远的爱你,或是说我嫁给你就要嫁鸡跟鸡飞,嫁狗随狗走,现在都不是这样了,变成嫁鸡就跟狗走,嫁狗就跟鸡飞,现在都乱了伦常了,几时还在按照传统走?都没有这样了。从前是你走你的阳关道,我走我的独木桥,现在没有了,现在是我走我的独木桥,她走她的八线道,现在女性空间大,都是任她跑跳,随便她去找。女人只要不怕死,我告诉你,谁阻挡得了她?拉都拉不住,天不怕地不怕的,她认为她很有本钱,没办法。所以在感情上,你若是不能很平淡的处理,一生当中,你一定难免会遇到,一定会遇到感情的挫折,难免会遇到。所以你内心要有心理准备,嫁到好丈夫,师父当然要恭喜你,嫁错了丈夫,你也不必太怨叹,也更加不要自杀,要是自杀了,你也不必来找师父,你也不必在遗书上交代,妈妈要去自杀了,把我的尸体交给师父处理,来的话就直接丢出去。来的时候希望师父帮你盖往生被,想得美,随便剪块白布去盖就好了,连往生被都不让你盖。这就表示说自杀的罪过是很严重的,不须要用自杀来解决你的问题嘛,自然能解决什么呢?你自杀之后,业始终随身,随着你去枉死城。不须要这样,笑死人了。所以说,下面,一切都是水中月,世间都是这样,水中月,无实体可得,没有真正的快乐,在这个世间,你要追求快乐,没有真正的快乐可以追求。只有充满了智慧,当下学着放下,那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。
【黄华若是般若。般若即同无情。翠竹若是法身。翠竹还能应用。】
翠竹如果是法身的话,那应一切物现形。所以【座主会么?】这样你了解吗?
【曰:不了此意。】
我不了解这个意思。
【师曰:若见性人。道是亦得。道不是亦得。】
师父早就告诉过你们了。因为摆平了自己,就没有所谓的是跟不是。记住师父的话,当你摆平了你自己,你不要强迫自己去分别,这个世间的是跟非就没有作用了。有一个人来问师父。你注意听哦。师父跟他回答这句话,你注意听,听听看师父的用意。他说;请问师父,怎么样才能够没有是非?我就跟他讲:从你开始。你们听懂了吗?这样听得懂我的意思吗?参,参。有一个人来问慧老:师父,如何完全没有是非?我回答:从你开始。这样你们开悟了吗?对啊,就是从我们个体开始,什么都没有啊,本来就没有什么事,就是没有嘛,从我们开始,就什么是非都没有。所以个人有个人的立场。今天吴妈妈说:师父,我上班上到二十日,我不能再为师父煮饭了。她再上班五天,她的身体不好,静养一阵子之后,就准备开素食馆了。我说;个人有个人的前途,世间无常,就是真理。在社会上工作,你来文殊讲堂工作,一定会有来跟去的变化,自过去的工作人员到现在,到目前为止,整间讲堂中上班的小姐,只剩一个美金姑还没有换过而已,只剩这一个还没换过而已,她是希望下楼来看店,其他的都换过了,全部都换上新面孔了,无常嘛,这个世间就是无常的东西,对不对?所以现在还要请一个负责煮饭的,你们若是有想来讲堂煮饭的,第一、这个煮饭的跟那边的小姐不同,那边请的小姐是没有家庭之累,所以要请小姐,可是这个煮饭的,一定要结过婚才行,因为她是要在讲堂这边进出的,若是未婚的话,也要长得丑一点才要请,稍微丑一点,一看到就很难过的,但是要很会烧饭,可不要请一个花枝招展,打扮得很漂亮的,每天来这里煮饭,这些法师怎么受得了,那不行。所以要请这个煮饭的,一定要已婚的,身强体壮,也不一定要很丑啦,还是要稍微能看的,真是长得很丑的话,饭也吃不下去了,崇拜的偶像,变成呕吐的呕,整天看到就想吐了。上次有一出电影这样演,1:06:39有个女人从背影看非常漂亮,结果突然一回头,满脸都是黑斑、痘子,倒是不用请个这么离谱的啦。师父处理事情就是这样,对。所以她今天说:师父,我要辞职。这就是无常嘛,这是很正常的事情,没有什么。来,本来就不来嘛。文殊讲堂在她没有来以前,也是这样过日子,对不对?现在她要辞职了,我们也是要这样过日子嘛。所以我跟她说:吴妈妈你慈悲,法会的时候,你就要好好的来帮忙。师父,我一定来。那就感谢。她说八关斋戒,人多的时候,她还要来帮忙。这样就很了不起了。所以你们考虑看看,哪一个会煮饭啊?要女众,若是男众有意愿的话,我看男众是没办法,要有煮饭经验的人,而且要已婚的,不要请个七十岁的,七十岁的难以负荷,差不多是四十几岁,已婚又生过几个小孩,这样是最适合的,不要太年轻,来煮饭的那个不能太年轻。下面,所以说,若见性人,道是也是,道不是亦得。你讲你要辞职,要住也可以,不住也可以。为什么?这世间本来就是这样,是跟非,常跟无常,都是人在订的啦,你留也留不住啊,就是直接接受这种事实。
【随用而说。不滞是非。】
随用而说,不要停顿在是跟非里面。
【若不见性人。说翠竹着翠竹。说黄华着黄华。】
说翠珠就执着翠珠(人名),这样就很麻烦了。
【说法身滞法身。说般若不识般若。所以皆成诤论。】
师父就告诉你们,要没有是非,从你开始。就这样子嘛,你自己要是没有是非,你要是摆平自己,谁都没有你的办法,我就不讲是非,反正我就没有是非,你什么是非、天地万物都跟我们无关,听懂了吗?所以我说: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最大的宇宙,就是没有是非心,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清净的宇宙,就是从我们本身做起,没有是非,什么事都没事。这是指正常人,如果对神经病的来讲的话,是跟非,那就另当别论了,因为神经病的,他不了解这个事情是什么嘛,所以你讲是跟非,对神经病来讲,有时候就要示现一下了。所以皆成诤论,为什么我们会争论?就是摆平不了自己,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摆平自己,所以我们会争论,所以以后要是有人跟你辩论,你就说:你对,你对!他对,也不代表我们不对,是我们比较有修养,让他对。这人世间,两人在讲话当中,一定是抢着自己要赢嘛,你若是抢着要赢他,你一定会很凄惨,你会很痛苦,所以他要是抢着赢,你就说:这样你对。这样就没事了,告诉他:你对。随后自己再一个定论:疯子。我都是这样子,告诉他:你对。自己加句:疯子。没有啦,不会这么没有修养啦。二十六页。
【人问:将心修行。几时得解脱?】
将心修行就是说以心来修行。将心就是说,硬要使自己分别有一个真正修行,这句话是这个意思。认为自己心里有在修行,就是说拿这个心在修行,意思就是说,他有一个修行的观念,这样叫做将心修行。我若是以心来修行,什么时候能得解脱呢?
【师曰:将心修行。喻如滑泥洗垢。】
愈洗是愈肮脏。你的心若是存着一念:我要来修行,要如何用功。如滑泥洗垢,滑泥洗垢是什么意思呢?用污泥想把垢秽洗掉,那永远不可能。因为【般若玄妙。】这个般若不可思议的智慧。
【本自无生。】
当下就是无生的东西。一切法不可得、毕竟空,一切法不染着的东西,云何说有心可以修行呢?你动到一个念头,有心可以修行,如滑泥洗垢,用肮脏的污泥,就像我们的鞋子、锅子,我们拿污泥来把它洗一洗,你说要洗到几时才洗得干净呢?若是认为,心里要是动一个念头:我想要修行。有这个保持一个说:我将心修行,我要拼命的修行。有这个念头,你就失去了般若,般若就是一切法不可得,本自无生。
【大用现前。不论时节。】
时节就是时间跟空间。以前,有一个老和尚,整天吃饱饭就是跑去睡觉,空闲时就去外面散步,也从不跟大众一起做功课,也没有在修行。所有的人都对老和尚反感,老和尚就跟他们说:哎呀,不要瞧不起别人哦。人家总认为:不修行还自我解释。到最后老和尚用站着的方式,老和尚说:为了要让你们了解我的功夫。站着合掌,站立而脱,站着就往生了。所以说,若是想从外表上看修行,你怎么看也看不出端倪。论修行,你不要看他整天睡觉,或是无所是事,你根本就看不出来,所以我才告诉诸位,不要用凡夫心来测圣人的量,就是这样,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人家是怎么修行的。大用现前,不论时节。
【曰:凡夫亦得如此否?师曰:】
大珠和尚说。
【见性者即非凡夫。】
明心见性的人,当然就不是凡夫了。
【顿悟上乘。超凡越圣。】
越圣就是超凡入圣。
【迷人论凡论圣。悟人超越生死涅槃。】
生死是对立涅槃来讲的,涅槃是对生死来讲的。超越生死的人,他没有这个涅槃跟生死的对立观念,涅槃也是一个名相。
【迷人说事说理。】
简而言之就是说,悟的人即事即理。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讲而已啦。迷的人说事说理:这个是事相、这个是理。悟道的人即事即理,事相当下就是真理。一切事相,当下就是本性的东西。
【悟人大用无方。】
大用无方,无方这个【方】就是没有一定,就是可以随时将妙有就拿出来,无量的财富嘛。悟到的人大用无方,没有一定。
【迷人求得求证。】
拼命的求。
【悟人无得无求。】
这句话划下来。觉悟的人就无得无求,所以你求什么?你对这个世间求什么?你说。希望人家回馈吗?不必啦。希望人家对我好吗?不必啦。你求什么?人到无求品自高。一个悟道的人,他就无得无求,况且这个世间,本来就是不可得的东西,你想得到什么东西呢?拥有的东西,只是暂时的啦,世间为我所用,非我所有,世间是暂时借我们居住,借我们使用而已,也不是我的,不然哪一样是你的,你说来听听看,哪一样是我们的?所以有智慧的人,他就会运用金钱。为什么?他的金钱都用来救人,愚痴的人,他也在运用金钱,所有的金钱都是在束缚自己,总是起贪念,增加自己的贪念。
所以【迷人期远劫证。悟人顿见。】
迷的人,【期】就是很久远劫才会修证,才能够得到。【期】就是无量,要经过很长的时间,这个劫,才能证悟。悟人顿见,悟的人就是一句话而已,放下就是。
【维摩座主问:】
维摩诘居士这样说,经典这样说,维摩座主就是讲《维摩诘经》的人,以前讲经说法的人,统统称作座主,所以讲《维摩诘经》的人,叫做维摩座主,讲唯识学的人,叫做唯识座主。讲《维摩诘经》的人就这样说。
【经云:彼外道六师等。】
外道六师比喻作六根,我们的六根。
【是汝之师。】
这一段不容易了解,是你的师父。因为他的出家。
【因其出家。彼知所堕。】
对他来说,我们知道他一定会堕落。那他一定会堕落,那你跟着外道出家修行,你也会堕落。
【汝亦随堕。其施汝者。不名福田。】
如果有布施给你的人,不名福田,这不能叫做福田。
【供养汝者。堕三恶道。谤于佛。毁于法。不入众数。终不得灭度。】
意思就是说,谤于佛就是说不执着于佛,这个不是诽谤佛,千万要注意。谤于佛就是说,不执着于佛求的人,他能够把这个求佛的心放下来,他求自己。毁于法,毁于法就是不执着法,放下这个法的执着,离法的束缚,不入众数。【众】就是僧,【入】就是着,不执着众僧。也就是不着于佛、法、僧的人,那当然就是大彻大悟的人。谤于佛、毁于法,不入众数,能够不执着于佛的求,能够不执着于外在之佛的求,放下法的执着,亦不执着僧数,不执着这个众僧的数,终不得灭度,那么智用现前,大智慧就会现前,终不得灭度,只有智慧,它不会灭度,我们的妄想可以灭度。我们现在有妄想,只有智慧,它不灭度。智慧它要妙有,它现前,它当然不能灭度了。
【汝若如是。乃可取食。】
你若是能够做到这样,你才可以取食。
【今请禅师明为解说。】
因为一定要先从前面的意思解释到后面,之后你再来看,才能够了解。
【师曰:迷徇六根者。】
迷的众生。【徇】就是依附在六根里面,去分别、去执着。
【号之为六师。】
我们现在就是这样,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整天所起的都是六识的分别,都是六识的执着,这叫做六师外道,因为心外求法,统统叫做外道。我们的六根攀缘六尘,以为有法可得,有乐可求,这都叫做外道。向外追求,名为外道,这个叫做六师。我们的六根,就变成六师外道。
【心外求佛。名为外道。有物可施。不名福田。】
有物,还执着。有物可施就是还不能达到三轮体空,你认为还有东西可以施舍,那么不名福田。为什么?那你没有种到福田。
【生心受供。堕三恶道。】
你只要产生:我在接受人家的供养,我很有办法,人家供养我。那你就会堕三恶道。
【汝若能谤于佛者。是不着佛求。】
我们现在就是这样,我们今天就是求心外佛,就算是我们念阿弥陀佛,我们也要念自性佛,我们自性本心也是佛。因此我们在念佛,若是能够用无生法,或者是实相法念佛,那是最好的啦,不得已的话就执着佛号,不得已的话就执持名号,念久了,你心中就是佛。所以你若是能够谤于佛,是不着佛求。
【毁于法者。是不着法求。不入众数者。是不着僧求。终不得灭度者。智用现前。】
只有智慧不会消失。
【若有如是解者。便得法喜禅悦之食。】
你就能够得到法喜充满。
【有行者问:】
有一个修行人这样问。
【有人问佛答佛。问法答法。唤作一字法门。不知是否?】
一字法门就是【佛】、【法】,就是一个字,叫做一字法门,这样不知是不是可以?
【师曰:如鹦鹉学人语话。】
鹦鹉学讲话也是这样,就是跟着人一直念。我们要是养一只鹦鹉,有人走过去时,它就会说: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……蒋经国你好。从前有一只鹦鹉,主人教他说:蒋经国你好。听说让店面的生意很好。那只鹦鹉就挂在外面,逢人就说:蒋经国你好、蒋总统你好,你好。我以后要是养一只鹦鹉放在外面,都它说:信徒请进来坐,来点灯消灾哦。一定会有很多人来参加。结果隔天去看,死在外面了,结果是讲错话了:信徒啊,你明天要往生了。讲错话,被捏死了,一命呜呼哀哉了,讲错话了。所以鹦鹉学讲话。
【自语不得。】
自语不得就是说,让他自己讲,却没有办法。鹦鹉学讲话,它有办法,自己讲却没有能力。【自语】就是让他自己讲,他就讲不出来,因为没有智慧嘛。
【为无智慧故。譬如将水洗水。将火烧火。都无义趣。】
以水来洗水,那一点意义都没有,拿水来洗什么水呢?拿火来烧火,一点意义都没有。
【人问:言之与语。】
我们讲的言语,语、言,言、语这两个字,所以我们一般来讲,连贯的言叫做语,所以叫做语。言之与语。
【为同为异?师曰:一也。】
一样。
【谓言成句名语矣。】
言若是成一句或者是名相,这个语就成了。
【且如灵辩滔滔。】
灵辩就是指智慧,机智很快,滔滔是指辩才无碍,灵辩滔滔。灵辩就是说充满着智慧,辩才无碍,讲起话来大用现前。
【譬大川之流水。峻机叠叠。】
峻机就是一层又一层,非常厉害,大川之流如万马奔腾,奔流直泻而下,控制不住。【峻】可以解释做高,很高峭、陡峭。峻机叠叠,一波接一波的涌起,就是表示不能遏止,千军万马不可遏止。
【如圆器之倾珠。】
圆器,倾珠,倒下来是无障无碍,圆的珠,圆器倾珠,珠也是圆的嘛,器也是圆的嘛,倒下来时,珠就一直落出来,控制不住。
【所以廓万象。号悬河。】
【廓】就是包括,所以廓万象就是包容万象,号悬河,悬河就是口若悬河,就是一泻千里。
【剖乎义海。】
剖乎义海就是分析,【剖】就是分析这个道理,因为这个道理很多,譬如大海那么大,大藏经大得一部好像道理的海。义海,道理很多叫做义海,剖乎义海,也就是分析这个道理,很多的道理。
【此是语也。】
这就是语言、语也。
【言者一字表心也。】
我们说话,就是表示我们的心。
【内着玄微。】
【玄微】就是不可思议的智慧,我们内心里面,【着】就是拥有,我们内心里面,拥有不可思议的智慧。
【外现妙相。】
外面现出来,就是不可思议的这个相。
【万机桡而不乱。】
千万人来动到你,动摇你,都不乱。
【清浊混而常分。】
清跟浊混在一起,也清清楚楚。
【齐王犹惭大夫之辞。文殊尚叹净名之说。】
这是比喻,这个【惭】跟惭愧的【惭】一样。这个齐王,他认为自己很有办法。有一次,他听听这个大夫的话,结果他觉得很惭愧,意思就是说,连士大夫有时候讲的话,都比齐王更有道理。意思就是说,智慧是在里面,不是说你论地位来说的。那么文殊尚叹净名之说,文殊是个大菩萨,净名是一个在家居士,就是维摩诘,但是文殊也是赞叹他所说的不二法门。
所以【今之常人。云何能解?】
现在的这个凡夫,怎么能够了解这种不思议的境界呢?
【源律师问:】
所以大珠和尚也算是很倒霉,大家都要来问他,学律的啦,学《华严》的啦,学唯识的啦,或是学其他,大家都拼命的问,所以可见你有一点成就,人家内心里面就会不服,人家称你是大师嘛,大的禅师,就来给你考试看看。所以以后要是有人来问,人家要是问:慧律法师,什么叫做禅?这就是有人去问广钦老和尚这句话,有人去问老和尚,所以我现在要来学广钦老和尚。有人去问广钦老和尚:老和尚,什么是禅?什么才叫做禅呢?老和尚说:禅我是不懂,不过我只会念佛而已啦。他就是不要叫你搞这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。禅是陪衬的,好好的修行,放下,最重要的还是要念佛。所以以后要是有人问我:慧律法师,什么叫禅?我就答:禅我是不懂啦,不过我只知道要念佛啦。就是这样子。简单来说,念佛比修禅更重要。所以即心就是佛。源律师说。
【禅师常谭。】
这个【谭】跟我们谈话的【谈】一样。禅师常常说。
【即心是佛。无有是处。且一地菩萨。分身百佛世界。】
这是指天台宗的思想,别教的初地菩萨,就可以分身百界作佛。
【二地增于十倍。】
就是一千个,千界作佛。
【禅师试现神通看。师曰:阇梨自己是凡是圣?】
你是凡夫还是圣人呢?有点鼻塞。三十页。
【曰:是凡。师曰:既是凡僧。能问如是境界?经云:仁者心有高下。不依佛慧。此之是也。】
这就是了嘛,你自己的心有高低,你没有按照佛的智慧,就是不依法。
这个律师【又问:禅师每云:若悟道。现前身便解脱。无有是处。】
这是不可能的事,哪有可能现在就解脱呢?
【师曰:有人一生作善。】
做到大家都公认他是善人,
【忽然偷物入手。】
偷拿东西入手。
【即身是贼否?】
那么你看他是不是贼呢?
【曰:故知是也。】
他是故意的,他不可能是贼啊。
【师曰:如今了了见性。云何不得解脱?】
现在就了了见性,你怎么能说不得解脱呢?
【曰:】
这个律师就再说了。
【如今必不可。须经三大阿僧只劫始得。】
意思就是说,【必不可】就是难道不必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道吗?所以古文很不容易了解。如今必不可得,这个按照中文来讲,是很难理会的,那么按照现代人的话来讲,应该讲说:如今,就像你这样讲的,必不可就是难道不必,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道吗?若是这样解释就很清楚了。【必不可】就是难道不必。难道不必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道吗?
【师曰:阿僧只劫还有数否?】
是不是有一个数目呢?意思就是说,三大阿僧只劫还是一个念头而已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,三大阿僧只劫,阿僧只劫是数目,只是一个念头而已。就像你从小活到现在,你说你今年二十四岁,你动一个念头,二十四岁完全在你的脑筋里面,知道吗?时间变成一个念头而已,我们活过了二十几岁、二十五岁、三十岁,我们的生命三十岁,变成一个念头,累积的经验变成一种念头而已,所以这个劫数,这个数目本来就是不可得。
【源抗声曰:】
就是表示不满。
【将贼比解脱。】
这个禅师也真是奇怪,将贼比喻做解脱。
【道理得通否?师曰:】
大珠和尚就说。
【阇梨自不解道。】
是你自己不了解道。
【不可障一切人解。自眼不开。嗔一切人见物。】
自己饭量吃得少,尽是担心别人吃三大碗,就是这样,自己食量不够。所以我若是跟人家出去吃饭,我一定吃亏。譬如吃一桌饭,八个人分摊,我是肯定吃亏的,要是这样的话,我不要,你们七个人自己去吃就行了,因为我的食量很少。七个人若是花二千一,一个人要分摊三百,实际上我还吃不到五十元,被占了二百五十元的便宜,所以若是平均分摊吃一桌饭,我一定不要,因为我的食量很少。自眼不开,嗔一切人见物。
【源作色而去。】
就是说不高兴,他就离开了。下面这一句你们一定看不懂。
【云:虽老浑无道。师曰:即行去者是汝道。】
这一定看不懂。虽老浑无道,意思就是说,虽然你是很老,【浑】就是搞不清楚,是老,但是你并不很清楚,一点道都没有。虽老浑,虽然老,但是一点道都没有,也就是不高兴了。禅师就说,大珠和尚就说:即行去者是汝道。【即】就是正要,【行去】就是正要离去者,也就是指源律师。正要离去的这个人,就是你所说的老浑无道,也就是在骂他,他本来骂禅师,禅师就反唇相讥,即行去者是汝道,这个正要离开的人,就是你所说的那个老浑无道,就是你自己。
【讲止观慧座主。】
讲天台宗止观的慧座。
【问:禅师辨得魔否?师曰:】
大珠和尚就说。
【起心是天魔。不起心是阴魔。】
没有这个念头,就随想入阴嘛,就是阴魔。
【或起不起是烦恼魔。】
有时生起烦恼,有时不起烦恼。
【我正法中无如是事。】
我没有这种事情。
【曰:一心三观义又如何?师曰:过去心已过去。未来心未至。现在心无住。于其中间。更用何心起观?曰:禅师不解止观。】
意思就是说:禅师,你根本不了解天台宗的止观。
【师曰:座主解否?】
那么你了解吗?
【曰:解。】
我当然了解止观啰。禅师就问:如智者大师。
【师曰:如智者大师。说止破止。说观破观。住止没生死。住观心神乱。为当将心止心。为复起心观观。若有心观。是常见法。若无心观。是断见法。亦有亦无。成二见法。请座主仔细说看。曰:若如是问。具说不得也。师曰:何曾止观?】
这段比较不容易了解,我解释一下。师曰:座主解否?你了解吗?曰:解。大珠和尚说:如智者大师所说,说止破止,意思就是说,我们说有一个止就是定,可是我们不能执着这个定。破止就是说,说止,不能执着止,说这个定,而不能执着有一个定。说观破观,我们说有一个能观,有一个所观,也要破除那个能观、所观的观念。如果你安住在止,止的话变成有一个住,会执着,住止没生死,你安住在一个境界里面,止就是定,安住在一个境界里面,有境界可定的话,那就会变成生死,生死难了。那么住观心神乱,如果你安住有能观、所观这个观照,你的心会乱,因为还有一个能所不亡,住观心神乱,因为住观就是能所不亡,为当将心止心,你是拿什么心来止那个心呢?你到底是把心,用心去止那个心,那止到什么时候呢?你用心要止这个心,那么你要止到什么时候呢?或是起心观照这个观照的心呢?或者是复起心观观,就是说,或是你起这个心来观照你所观的那个念头,那么若有心观,怎么样?是常见。若有心观的话,变成说能观照的心、所观照的境,那么谁来观照这个能观的心呢?是常见,把笔拿起来。一直推下去的话,犯无穷的过患,这个要写下来,是常见,就是变成无穷的过患,是常见,就是一直推论下去的话。把笔放下来,我现在讲的你要听啊。好,这个杯子是所观,这是能观,能观照的,这是能观、这是所观,能观、这所观,那么谁来观照能观呢?好,麦克风这个念头来观照这个,那么这个又是谁来观照呢?这支麦克风又观照这个,那么这个又是谁观照呢?这个桌子来观照这个,那么这个又是谁观照呢?你懂吗?意思就是犯了无穷的过患,所以师父早就告诉你,天台宗不究竟,就是这个道理,所以修天台宗要成大器的,很难很难,为什么?因为你一直一直切割,一直分这个无明,一直微细嘛,一直微细的切割,那还是有啊。一切法本来不可得的东西,你就是一丝不挂,一尘不染,这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,那你有能观、有所观,谁来观照能观呢?又有谁来观照能观的能观呢?对不对?所以一个观照一个……变成怎么样?无穷的过患,犯了一个很严重的过患,所以说:为复起心观观,若有心观,是常见法,常见就是什么呢?永远有一个能观的东西,你甩不掉,知道吗?那还是执啊。是常见法,简单讲,叫做自性见,自境,以为有能观照的东西,那么永远落入一个自性见。若无心观,是断见法。如果你用无心去观,那就变成断见了。那么你讲也有、也无,就变成二见法了,本性不是这样子的,所以请座主你详细说说看。试说看,六祖常常讲的:试说看。哑口无言。曰:若如是问,那你这样问我,俱说不得,统统没办法讲了。师曰:何曾止观?一切法无生的意思啦。何曾止观,就是说哪里有所谓的止跟观?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,当下就是一切法无生,不生不灭的涅槃。止什么?观什么?就是这个意思。
【人问:般若大否?师曰:大。】
阿尼基(日文)大、老大。
【曰:几许大?师曰:无边际。】
大到无边际。
【曰:般否小否?】
般若智慧是小吗?
【师曰:小。曰:几许小。师曰:看不见。曰:何处是?】
哪一处叫做般若呢?
【师曰:何处不是?】
你告诉我哪里不是?所以你讲不赢他,反正你就是讲不赢他。
【维摩座主问:】
讲《维摩诘经》的这个弘法的法师这样问。
【经云: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。维摩默然。是究竟否?师曰:未是究竟。】
这样不究竟。
【圣意若尽。】
圣意若尽,如果圣人的意思,诸佛菩萨的意思,如果这样就没有了,如果这样就究竟了,意思就是说,诸菩萨各入不二法门,维摩诘居士以默然不语显示,这样是不是究竟呢?这不究竟。如果这样子,圣意若尽,如果这样就结束的话,那么《维摩诘经》【第三卷更说何事?】那何必再说一些事情呢?意思就是说,沉默不代表一切入不二法门的究竟。
【座主良久曰:】
讲《维摩诘经》的这位法师就说。
【请禅师为说未究竟之意。师曰:】
大珠和尚说。
【如经第一卷。是引众呼十大弟子住心。第二诸菩萨各说不入不二法门。以言显于无言。】
我们说一切法都要用语言,师父在此说法,也是用语言来显示无言之法。
【文殊以无言显于无言。】
无言就是沉默,显于这个无言不思议的境界。三十四页。
但是【维摩不以言。不以无言。】
所以默然。收前面所说的一切话,(【故默然收前言也。】)我们下一回就会讲到《维摩诘经》,可能是下个礼拜。
【第三卷。从默然起说。又显神通作用。座主会么?】
这样你了解了吗?
【曰:奇怪如是。师曰:亦未如是。】
也不一定是这样。
【曰:何故未是?师曰:且破人执情。作如此说。】
只是为了暂时破众生的执着,才作如是之说。
【若据经意。只说色心空寂。令见本性。教且伪行入真行。】
我们教化一切众生。伪行就是只是藉着语言、文字、音声,是假的修行,入于最后的无生的真正的修行。【教】就是佛法,佛法教育我们,佛门教育我们,师父教育我们,如何教我们呢?是伪行,这个【伪】不是虚伪,是假借着语言、文字、音声,叫做伪行。弘法的法师,藉着语言、文字、音声,以这个伪行,不真实的,令你契入真正的无生法门、不二法门。
【莫向言语纸墨上讨意度。】
你不要执着语言,或是在文墨、纸张上讨这个意度,揣测叫做意度。
【但会净名两字便得。】
【会】就是悟。你只要悟,你只要悟到【净名】两字。
【净者本体也。名者迹用也。】
迹用就是妙用,事相叫做迹,本体叫做理,净者是理,名者是事相。所以净者就是我们的本体,清净就是我们的本体,名就是迹用。
【从本体起迹用。】
从我们的本体起妙用。
【从迹用归本体。】所以【体用不二。】
如水与波。
所以【本迹非殊。】
【本】就是本体,【迹】就是妙有。虽现妙有,当下就是本体,虽有本体,不离妙用,所以本迹不殊,并没有什么差别。【非殊】就是平等,理事圆融。
【所以古人道:本迹虽殊。】但是【不思议一也。】
不思议的境界是一样。
【一亦非一。若识净名两字假号。】
这个注意,这个【识】不是了解,这个识,是如果你悟到【净名】这两个字是假的名号。
【更说什么究竟与不究竟?无前无后。】
就不会说什么究竟或不究竟了,他也无前也无后。
【非本非末。非净非名。只示众生本性不思议解脱。若不见性人。终身不见理。】
所以我才告诉诸位,你若是没有明心见性,你终其一生都无法了解这个道理。所以我们现在听经,有些人是来听结缘的,有些人是想求解脱的,有些人是听一听心情比较爽快,若是想要大彻大悟,我看是很困难。有些人是来听个结缘的,有些人是听了知道很好:师父讲得是很好啦。可是要运用时,奇怪,就是运用不出来,还是一样愚痴,还是滞碍不通,没办法。所以人家说:患有气喘的人,偶尔也会咳嗽几声,你的烦恼若是仍然存在,偶尔还是会浮现的,带有坏习惯的人,偶尔还是会再犯的。譬如爱赌博的人,好赌成性的他说:你要是肯嫁给我,我以后一定戒赌。不可能。患有气喘病的人,你跟他说:以后不要再咳嗽了。他也不可能。所以我们若是带有坏习惯,那很难很难改变。我们若是无明、无智慧,常常有束缚,除非亲近善知识,常常听经闻法,我们才能解开结缚。今天有一个人来问师父,新加坡来的,今天新加坡来了两辆游览车,有人就问师父:请问师父,无明重要如何修行?我说:很简单,无明重,一定要具足三个条件,你才能够破除。第一、一定要亲近善知识;第二、一定要有同参道友的道场勉励你;第三、要有自觉的功夫,自己观照的功夫。若是做不到这样,不论你如何的斩断无明,你都没办法,尤其是第三个,要有自觉的功夫,佛法就是自己觉悟啊,老是祈求佛菩萨来帮忙你,那怎么行?所以今天我对新加坡的信徒开示时这样说:我们一天到晚都在念: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。有些人念的曲调很好听,从前人家在念消灾延寿药师佛:消灾延……曲调很好听,结果还是不能消灾,法器也打得很好听:延寿药师佛……那些比丘尼念得很好听,念完一下来就起争执了,两人就开始大呼小叫了。我有一次去天母那边,那些比丘尼有多厉害呢?在打那些法器真是厉害,一手敲一种法器,实在是厉害,一只手夹着敲打,当……那种功夫真是不得了,也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,一结束后,又闹得不愉快了,所以我才告诉诸位,我们众生根本就不了解经典的意思,经典是佛讲的,我们今天诵经、持咒,我们今天诵经,是要开发我们的本性,所有的经典,都是要开发你本性的觉悟,你懂吗?不是叫你在那边鹦鹉学讲话,你懂吗?所以我跟新加坡的信徒讲得很清楚,你今天一直的念: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,可是你不开发你本性的东西,你一天到晚,一开口就要伤害别人,一开口就要讽刺别人,要挖苦别人,总是伤害别人的自尊心,而且每次总是我慢,讲两三句话就跟人家打起来了。我说:这样你想消什么灾呢?所以我才告诉诸位,你为什么不求自己,只会一直求佛陀替你消灾?今天我们若是学着有修养,别人讲什么都听而不闻,不要纷争,尽量处处宽恕别人,度量放得很大很大,你想想看,你不用念药师佛就能消灾了。有人说:既然是这个意思,师父,照你这样讲,念《药师经》不就没有效了?不是这个意思,还是有效啊,只是说不如你自己觉悟的功夫。今天我自己要如何才能消灾呢?第一、我要学习有修养,我不能树立敌人。我如何才能消灾?我若是没有烦恼,就是大消灾。你藉着外在的力量要消灾,这种力量不够啊。就像灯泡,光线从外面一直照它,可是里面的钨丝断了,灯泡本身不会发光,你从外面照十年、二十年,这个灯泡也没有作用,对不对?因为它本身不会发光,自己没有能力啊,藉着外面的光就是这样。我们今天在拜佛、念佛就是这样,只希望佛陀保佑我们,41:25佛陀你要解救我,千万不能把我忘了。我们只求外在的佛来救我们,但是我们不点亮内在的智慧,就像灯泡的钨丝断了。钨丝断了就表示我们的心没有智慧观照自己。我们现在不须要,我们不须要藉着别人的手电筒来照明我们,不必,我们把自己的钨丝接好,也就是通这个智慧,光明一刹那间马上现前,你自己有智慧最重要。我们自己有智慧,我们内心充满了智慧,就如同一盏灯光,我们自己的这盏灯光就能照天照地,那才是了不起的人。否则整天只会念经,对任何事情还是一样操心、烦恼,叫他放下,他偏偏不肯,老是这样气,那怎么有办法呢?对不对?所以有一位老菩萨来,也不算老啦,才四十几岁哪算老?他说:师父,我好烦恼、好痛苦,我现在很痛苦,你可不可以帮我解决,救救我。我说:把烦恼拿来,我帮你摆平,赶快拿出来。他说:我就是找不原因,不知道该怎么办?他的无明就是一直生起来。我告诉他:烦恼又不像瘤,要是烦恼像瘤,我就把你的脑袋剖开,把那颗瘤割掉,然后恭喜你:菩萨,你没有烦恼了。你要是长瘤,还有个形相可以帮你割掉,可是你起烦恼,我要割哪里呢?我问你啊。解铃还得系铃人啊,你冷静啊,你冷静啊,所有的经典都是教你自己觉悟,自己保护自己啊,要记得佛法究竟之处,当下你就是佛,世间放得下,他就是圣人,放不下,你就是凡夫,就是两个角度而已啊。整天只想搞是非、搞动乱,你到几时才能了生死?要了到几时,你的生死才能了?不可能的事。所以啊,所以更说什么究竟不究竟,无前无后,非本非末,非净非名,所以只示众生的本性不思议解脱,若不见性人,终身不见理,终其一生都不能见到道理。所以你若是了悟【净名】两个字,什么事都解决了。
【僧问:万法尽空。识性亦尔。】
识性也是这样子罗?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问:万法一切皆空,那么我们的识性,是不是也是这样,一切皆空呢?
【譬如水泡。散更无再合。身死更不再生。即是空无。何处更有识性?】
这就是提出疑问,用这个问,用这个譬喻来问禅师。
【师曰:泡因水有。】
泡散,你不能说没有水(【泡散可即无水。】),还是有水啊。我们的身体,是因为本性迷了,变成意识(【身因性起。】)。
【身死岂言性灭?】
身死,你不能说本性无。
【曰:既言有性将出来看。】
也就是拿出来看看,既然说你有本性,你拿出来看看。
【师曰:汝信有明朝否?】
你相信有明天吗?
【曰:信。师:曰:】
大珠和尚说。
【找将明朝来看。曰:明朝实是有。如今不可得。】
现在拿不出来啊。
【师曰:明朝不可得。不是无明朝。汝自不见性。不可是无性。今见着衣(口+契)饭。行住坐卧。对面不识。】
【对面】这个不是说站在前面,是当下你不了解它,【对面】应该讲,你这一念你根本不悟道,不是说你站在它的前面。对面不识就是说,就在你这一念头,就在你正前方,那是指念头,不是指面。就在你正前方,你当下这一念,你不悟。
【可谓愚迷。汝欲见明朝。与今日不异。】
跟今天没有不同,完全跟今天一样。
【将性灭性。万劫终不见。】
将这个性来灭这个性,万年、千百万劫你也不能见性。
【亦如有人不见日。不是无日。】
譬如说一个盲人,眼睛看不见的人,他会说:没有太阳。不能这样讲。所以我们有本性,不是无性。
【讲青龙疏座主问:】
《青龙疏》是一本注解,讲这本注解的人问。
【经云:无法可说。是名说法。禅师如何体会?】
什么叫做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呢?禅师,请你为我开示,要如何体会呢?
【师曰:为般若体毕竟清净。无有一物可得。是名无法。】
我们的般若本性是清净自在,无一物,智慧心就是,我们的智慧心就是,智慧是无形相的东西,充满了虚空,遍法界,是名无法可说。
【即于般若空寂体中。具河沙之用。即无事不知。是名说法。】
所以我们在行住坐卧中,就像现在,什么是佛?现在说法的就是。什么是佛?现在听经闻法的诸位就是,你们悟了吗?
【故云:无法可说。是名说法。讲华严座主问:】
讲《华严经》的人这样问。
【禅师信无情是佛否?师曰:不信。若无情是佛者。活人应不如死人。】
为什么呢?死人就变成佛了。
【死驴死狗亦应胜于活人。】
因为无情就是佛嘛,但却是活人才能作佛,死人是无法作佛的。
【经云佛身者即法身也。从戒定慧生。从三明六通生。从一切善法生。若说无情是佛者。大德如今便死。应作佛去。】
太厉害了,讲不赢他,你现在马上去死好了,你就可以作佛了。大德如今便死。意思就是,你说无情就是佛嘛。
【有法师问:持般若经。最多功德。师还信否?师曰:不信。】
跟我讲的一样,我刚才告诉诸位,诵经不是诵给佛陀听的,是诵给你们自己听的,你们懂不懂啊?我们人有没有心地功夫,修行就会有差别,你诵经,譬如说你诵《地藏经》、《金刚经》,你只是藉着外在,那么你的力量就不够,若是要修行的人,你要从内心观照,放下,那么貌相、外表的洒脱自在就一直显现出来,透出智慧的光明。上次有一个人起乩,起乩跳动起来,说是她的冤亲债主,他是自杀的,现在附着在她身上,是跟成龙拍过电影的女主角,起乩要说话,她说她跟成龙拍过电影,来找师父时,整个人很呆滞、恍恍惚惚的,恍惚的说她被恶鬼附身,这个人就是自杀。自杀之后,他就跟她来,跟这个女的灵魂来,来的时候,就讲一些稀奇古怪的事,我跟他说:你离得太远了。来的时候就开始讲了:他是鬼,动作很恐怖。我跟他说:你离得太远了,你靠近一点,我听不到。他说:我靠近不了你,你旁边有人啊。我看一看:没有人啊。师父旁边有站人吗?他说:不是啦,旁边有护法,我近不了身。我说:你站近一点,你站那么远,我听不到。结果无法近身。所以这就是说,我们在修行,如果在心地发真正的善良,像师父没什么修行,都有善神保护我了,何况你们这么善良的大菩萨,你们都是维摩诘居士呢,你们知道吗?你们这些出家人都是佛陀呢。所以我们讲堂楼上楼下,不是维摩诘居士,就是释迦牟尼佛,你们都是佛陀,只有师父一人是凡夫,我都多少有护法在护持了,更何况是你们呢?所以说我们修行,要由心地上好好下过功夫,所以说我们持经、诵经也是一样,要符合我们心地的功夫。师曰:不信。若是这样说。
【曰:若尔。】
如果你说持《般若经》功德最多,那么【灵验传十余卷。皆不堪信也。】
师曰,意思就是说,像你这样不相信有灵感,那么灵感那么多,就不应该相信罗。
【师曰:生人持孝。自有感应。】
世间人行这个孝,都会有感应。
【非是白骨能有感应。】
不是白骨能够感应,这是因为人的孝心感动天。
【经是文字纸墨。文字纸墨性空。】
因为是缘起法,幻化在我们眼前的东西,白纸印黑字,这能有什么感应呢?所以能感应的是我们的心,感应诸天、诸佛菩萨。
【何处有灵验?灵验者在持经人用心。】
什么是感应呢?感应是我们人用心在感应。
【所以神通感物。试将一卷经安着案上。】
着案上,案上就是桌子。把经典放在桌上,没有人受持。
【无人受持。自能有灵验否?】
这样看它有没有感应?所以还是心的问题。
【僧问:】
有位出家人这样问。
【未审一切名相及法相。语之与默。】
【语】就是讲,【默】就是沉默。
【如何通会。】
要怎样才能会通呢?
【即得无前后?】
如何一心通达呢?
【师曰:一念起时。本来无相无名。】
我们一念起的时候,本来是无相无名。
【何得说有前后?】
我们的思想动一个念头,本来是无的东西,你说有说无、说有相无相,这也都是假的名相,如何说有前后呢?
所以【不了名相本净。妄计有前有后。】
这句话要划下来。我们因为不了解名相本净,今天我们就是死在名词、外相里面,妄计有前有后。今天全部的众生,都是死在这个地方,所有的众生,都是死在不晓得这个语言、文字、外貌统统是假相,全部死在这个地方,妄计有前有后,所以你就执着有一个真实性的东西。
【夫名相关锁。】
这个【锁】就是我们打锁的【锁】,锁东西的锁。
【非智钥不能开。】
没有这个智慧的钥匙,他没有办法开。
【中道者病在中道。二边者病在二边。】
中道,他以为有中道可得,其实中道是不可得。二边就是空有,空有两边,病在两边。
【不知现用是无等等法身。】
不知现用。你现在当下这一念平等用,无等等法身,你当下不分别、不执着,一切法不受,毕竟空,一丝不挂、一尘不染,当下你就是无等等法身,遍一切处,都是妙有。
【迷悟得失。常人之法。】
迷跟悟,这是世间人【自起生灭。】我们现在就是这样,自己产生生灭。
【埋没正智。】
埋没了正确的智慧,正知正见。
【或断烦恼。或求菩提。背却般若。】
我们违背了毕竟空的般若。
【人问:律师何故不信禅?】
这个禅师,大珠和尚就说。
【师曰:理幽难显。名相易持。不见性者。所以不信。】
就是说因为禅,有人问:律师何故不信禅?师就这样说:因为道理不容易,名相是比较简单。也就是说,学律宗的人,按照名相来做是比较容易,没有见性的人,所以他不相信。
【若见性者。号之为佛。识佛之人。方能信入。佛不远人。】
佛并没有离开我们,【而人远佛。】佛是什么?佛就是你啊。所以从前有一个人要去参访禅师,从远远的地方就问了,这个人没有什么礼貌,他听说某位禅师很厉害,他便前去参访,才走到门外他就问了:请问禅师,什么是佛?禅师说:来来来。因为太远了,禅师讲得很小声:来来来。禅师说:把耳朵靠过来。他想:奇怪。为什么讲个佛法还要这么神秘?禅师说:来,来,把耳朵靠过来。然后大喊一声:你就是啦。禅师说:你就是佛啦。我就是啊?对啊,你就是啊。小声的叫他来,还叫他把耳朵靠过来,这个禅师也是很有趣。所以人远佛。
【佛是心作。】
佛就是我们的心造作的。
【迷人向文字中求。悟人向心而觉。迷人修因待果。悟人了无心相。迷人执物守我为己。悟人般若应用现前。】
迷的人是向文字当中求,我们就是这样,悟的人向心去觉悟。所以在座诸位,为什么你习气不能除?为什么你烦恼不能断?你不肯下功夫去观照啊,谁拿你有办法呢?没人有办法。迷的人修这个因等待这个果,就好像守株待兔一样,慢慢的修。不必!悟到的人,了无心相,当下他就是。迷的人,执物守我为己,执着外境或是修我相,认为自己在修行。悟到的人,般若应用现前。四十一页。
【愚人执空执有生滞。】
【滞】就是停顿,三点水再一个带,就是停顿。愚痴的人,不是执空就是执有,产生停顿。
【智人见性了相灵通。】
了相,了这个相灵通。
【干慧辩者口疲。】
【干慧】就是智慧少的人。干慧,你对这个智慧少的人,辩者口疲,要跟他讲的话,你会很累人,干慧辩者口疲,想讲也讲不出来,所以智慧少的人,他这个口才是很困难的,讲不出来,没有智慧啊。
【大智体了心泰。】
大智慧的人悟了,【心泰】就是没有事,完全没有事。【菩萨】也就是发大心的人。
【触物斯照。】
菩萨,发大心的人,触物斯照,【物】就是境界,碰到一切境界,统统清清楚楚。【斯照】就是智慧现前,就像灯光一样,走到哪里,灯光都现前。
【声闻怕境昧心。】
小乘心的人,发小乘心的人。声闻,发心小的人,很怕接触境界。【昧】就是迷昧了真心,怕被迷惑了,要是菩萨就不怕了。
【悟者日用无生。迷人见前隔佛。】
见前就是现在前面的东西就隔着佛。悟道的人,每一天在运用,每一天都无生。所以我们只会开世俗的金库,只会去顾那个金库,我们都不会顾我们内心这个智慧宝藏的金库,我们都不会开启心中的金库,把它运用出来。人人有金库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金库,但是我们人都只知道穿一件内裤,却不会运用心中的金库。可怜,可怜。所以悟到的人,是世间最快活的人。迷的人见前隔佛。下面。
【人问:如何得神通法?师曰:神性灵通。遍周沙界。】
我们的神性灵通,遍一切法界。
【山河石壁。去来无碍。刹那万里。往返无踪。火不能烧。水不能溺。】
也就是漂,不能淹没、淹死。【溺】就是沉没。
【愚人自无心智。】
愚痴的人就没有智慧。
【欲得四大飞空。】
他想要四大飞空。
【经云:取相凡夫。随宜为说。心无形相。即是微妙色身。无相即是实相。实相体空。唤作虚空无边身。万行庄严。故云:功德法身。即此法身。是万行之本。随用立名。实而言之。只是清净法身也。人问:一心修道。过去业障得消灭否?师曰:不见性人。未得消灭。若见性人。如日照霜雪。】
清晨所看到的霜雪,一下子就消失了,日光若是照到霜雪,瞬间就融化了。
【又见性人。犹如积草等须弥山。】
明心见性的人,业障就算积草如须弥山那般高。
【只用一星之火。】
为什么他只用一星之火?他只要用平等的智慧,毕竟空的智慧,一星之火,只要用一点点的观念,也就是无相,就可以化尽一切的业障。【一星】的意思就是,只要用一点正确的理念,就是用无相修行,业障马上化消。
【业障如草。智慧似火。曰:云何得知业障尽?】
要如何才知道业障尽了呢?
【师曰:见前心通。前后生事。犹如对见。前佛后佛。万法同时。】
这句话比较不容易了解。见前心通,看到前面的事,也都不会误到,见前面以前的事情,能够会通,就表示不会停顿在记忆的残影里面。说我们的记忆,我们的历史,只是记忆里面的幻影,不要去执着它,历史只是一笔烂帐,不要去执着它。所以见前心通,意思就是说,你不要停顿在你的错误的记忆里面,痛苦的记忆里面,放下,你的心自然就会通,我们今天起不要想:过去那个人对不起我。我们现在整天都想:我有没有对不起别人。你现在每天这样想。这才是最重要的。我要是对不起别人,这是我不对,若是别人对不起我们,这就不重要。前后生事,前面、后面所发生的事情,犹如对见。【对见】它不是说对面见,这意思就是说,非常清楚,不被迷惑的意思。前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,就如同在你的眼前这样清楚,就是因为有大智慧,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大智慧。所以前佛后佛,万法同时。这个前佛后佛是指智慧心,前面的智慧心跟后面的智慧心,统统是同时,叫做前佛后佛,有明心见性就是佛,有智慧的人就是佛,所以前面的智慧心、后面的智慧心,因为是平等无相,当下都是同时。
【经云: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。】
划起来,太棒了。一念知,一切法是道场。
【成就一切智故。】
你看这个多美啊,多美啊!一念知,你当下这一念悟,哪里统统都是道场,任何一处都是道场,不用跑到深山林中,还得担心被老虎吃掉了。成就一切智故。有个比丘说要住茅蓬,我说:有这个必要吗?他先前也是在僧团中,跟大众一起生活。他说:我很懈怠,我的生活习惯跟别人不同,别人也不太能够原谅我,我也觉得很惭愧,我对不起别人,我想干脆独自去住茅蓬。我说:既然有惭愧心了,更应该符合大众。他还是不愿意,就上山去了,去住茅蓬了。经过半年之后,他又下山来,来跟师父见面,我问他:你近来怎么样了?他说:下山了。我问他:为什么?有人去打扰你吗?他说:不是。我说:那为什么?有蛇吗?他说:也不是。我说:大藏经看不懂吗?他说:也不是。那就是看得懂罗?他说:还是看不懂。莫非是明心见性了?也没有。那到底是怎么回事?他说:光是被蚊子叮就受不了了。光是蚊子这一关就抵挡不住了,真的是这样啊,不相信的话,你去雷音寺看看,去美浓镇福安里……(客家话)那真是很吓人的,那边蚊子的腹部是有记号的,一条条清晰可见的纹路,雷音寺的蚊子,一飞过来还会发出声响。你们看过蚊子腹部有记号的吗?一层白、一层黑的,你们见过吗?而且体形很小。光是那些蚊子就让人受不了了,全身都红肿成一块一块的,一被叮到就红肿成一块,在雷音寺真的就是这样。光是蚊子就受不了了,住山上就是这样,而且还会有蛇,有一次蛇跑进我的房间,吓了我一大跳,还有蜥蜴,还有蚂蚁,山上的蚂蚁是不计其数,真是不计其数。所以我说,住茅蓬想要不杀生,可以说是不可能。你住茅蓬,你说你要不杀生,可以说不可能,走到哪里都会踩到小动物,没办法。不然你就要拿放大镜边走边照,没办法。所以说住茅蓬也有住茅蓬的苦恼,蚊子啦、蛇啦、蚂蚁啦,而且晚上冷风嗖嗖的,加上又怕鬼的话,那就很凄惨了。我已经打电话跟吴老先生讲了,我跟他说:七月我就要叫我的徒弟去住了,七月之前你若是还不搬家,你自己要想办法,你要去租房子。我从去年跟你买道场,你到现在还没有搬走,你本来跟我承诺过年前新房子会盖好,到现在已经三、四月了,我跟他说:再三、四个月,我就要派徒弟上山去住了。那里可以住十五个人,所以要他们开始赶工。她先生是基督教徒,她先生是不信地理的,我跟他妻子谈过之后,才比较有在进行了,她很相信地理,所以她要等到三月初四才动工,还是农历哦,到现在还没有动工,到现在还没有跟我办交屋,哪有人这么慈悲的。卖给我四千多万,到现在房子还是让他住,现在产权都转移到我们财团法人的名下了,已经完成过户了,房子还是免费让他住。我跟他说:到七月你的新屋若是还没盖好,你自己要想办法,你就要搬走。七月马上就要派徒弟上山去,要开始整理了,盖厕所,不然以后要怎么办?派徒弟去那边住,一次派几个去,派两个去。派徒弟去之后,我每天会打五通电话去查,他就没空开溜,哪里也别想去,我自有办法啦,我人不在山上,他以为可以到处乱跑了。他想:师父不在这里,自由了。不可能的事,我每天有空就一直打电话,他哪里也不能跑。他要是跑出去,马上就记上一笔,然后再准备一台传真机,电话打不进去,就用传真的,要是传真还不够,再派人去。山上的路已经铺好了,花了三百八十多万,土木工程花了二百多万,这还只是最后一期,土木工程已经花了一千三百多万了,到现在又花了二百万,总共花了一千五百多万,铺设那条路,到现在我们总共花了二千万,山上建设到现在花了二千万,所以才要借钱,借得满头大汗,到现在也没有人拿钱来借我了,可怜,突然就停止了,停下来了,停下来了,现在都无声无息的,前几天还有人拿来,现在都没有了,所以我们会花这么多钱,就是用在这些地方,就是为了要栽培下一代,道场啊,再来就是做一个文化区,我们要形成一个文化区,就是这样。好了,今天跟诸位讲经就讲到这里,希望诸位发心印《楞严经》,还有就是我们这里要办短期出家,因为师父现在经费不够,我希望每个人能出五百元,昨天讲一千元,都没有人发心,再降低一点,现在降价,剩下五百。我昨天宣布:我要办短期出家,大家支持我,因为师父没有钱,也没看到大家有行动,没有人写赞助短期出家,所以要写上:赞助短期出家。你们这些法师,师父的经费若是足够,录音带我们赠送给你们结夏安居,知道吗?我虽然没有钱,但是我还出得起。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,明天我们就可以把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结束,下个礼拜就讲《维摩诘经》,明天一定讲得完,因为到五十八页而已,明天可能不到九点就讲完了,因为不要拖,不要拖拖拉拉的,请诸位支持师父的理念,共同建设佛教的清净之道场,下课。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