笑口常开居士(马老师)

QQ 1819547340

安心(吉吉) 

QQ 46382004

如是:QQ 3982541

《法宝坛经.机缘品第七》的要点(二)

发布人:admin 发布日期:2017-5-19 21:51:53 浏览次数:1737

    法达法师读诵三千遍法华却不解其义,是因为心中必有一物。因此,学佛人破掉我执,是走进智慧门的关键一步。破掉我执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可是不容易。难在哪里呢?难在解不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与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情之间的相互作用。每一根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,都能因住相而产生七情,加起来就是四十二种情绪。又因为人们心里还有爱与恨的种子,爱可以产生四十二种情绪;恨也可以产生四十二种情绪。在人们每一种情绪产生的时候,因为不知道“止”,使得这些情绪不停地发酵、传染,成十倍、百倍、千倍、万倍地增长,这就是八万四千烦恼痛苦的来源。还有一点不知道大家看清楚没有,这八万四千烦恼,都是因为人们执着我的感受、我的面子、我的利益、我的、我的……。由此可见:我们的烦恼来源于对自我的维护,破掉这个也必须从不维护“我”开始。

    让我们反思一下,自己是怎么学佛的?烧香、磕头、诵经、拜忏,离不开一个“求”字;盖庙、建寺、放生、布施,离不开一个“得”字;一句接一句地念佛名字,念的越多越好,离不开一个“我”字……。现实就是这个样子,请深思:这么使劲,有没有破掉对自我的执着呢?

    穿上一件衣服,也可以高人一等了,手捧了法华,也可以高人一等了,学的年头多,也可以高人一等了。全然不知道佛法是真正无伪地平等法。自以为是的心态,正是追求真理的大敌,正是解脱的大敌!!!可惜凡夫是极难认识到这个过患的。往往听不进他人的批评,更有甚者,自诩学法华者,高慢无比,他们认为:谁要敢批评他们一句,都要下地狱。如此邪慢,更加背离真理大道了。有智者说:人这一辈子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面子。我们说佛性就藏在身心里,你护惜脸面,死要面子,拒不承认过患,就等于虽有良种而不能发芽、生根,喜欢给你自己涂脂抹粉的人,好比在坚硬的种子外壳上,还要坚硬下去,那要到什么时候,才能得到滋润而发芽呢?这样的种子,永远也不会感恩泥土的养育之恩,当然也就不能理解出污泥而不染的真实义了。不要说解悟最究竟了义的妙法了,就是世间法,若一个人太爱面子,护短,不让人说,也是气量狭隘之辈,难成大器。大家思考一下,是不是这回事,太过刚强反而不保,太要面子了反而贻笑大方。英雄上刀山下火海,可以不邹眉头,住进所谓的牛棚就受不了了,回到人民大众之中去,反而受不了了。有人肯定他的功劳,就是知遇之恩,若要否定他的功劳,就受不了。今天的学人,不能不自查、自省!我们看经典:

   

    “师又曰:汝名什么?曰:法达。师曰:汝名法达,何曾达法?复说偈曰:

汝今名法达,勤诵未休歇。

空诵但循声,明心号菩萨。

汝今有缘故,吾今为汝说。

但信佛无言,莲华从口发。 

    达闻偈,悔谢曰:而今而后,当谦恭一切。弟子诵法华经,未解经义,心常有疑,和尚智慧广大,愿略说经中义理。

    师曰:法达,法达,法即甚达,汝心不达。经本无疑,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经,以何为宗?达曰:学人根性闇钝,从来但依文诵念,岂知宗趣。”


    明心就是明白了知心的种种作用,“明心号菩萨”,菩萨才是诸佛的真实法子,四众弟子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若是没有发起无上菩提心者,就不能算是真佛子。心的作用很多,多了解一些作用,就能在遇到人事物的时候,看破各种假相,出污泥而不染,一切习学者,自知当作佛。

    今天给大家介绍“心”的一对作用,快乐与痛苦。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,你选择快乐、积极、美好、光明、无私……,还是选择痛苦、失望、黑暗、丑恶、计较……。大家记住了:选项不一样,人的命运就不一样了。

    “汝今有缘故”,大家深思,什么缘故?这是留给后人学习《妙法莲华经》的启示!!!“但信佛无言,莲花从口出”,真正明心见性的佛菩萨,不会自卖自夸,这是一层意思。佛性离言绝相,解悟佛性的人,也就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相了,就没有人会自我执着了,一定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去了。佛口既佛心,佛心即佛性,佛性是其大无外、其小无内的性能,空而不空,不空而空的佛性怎么去认识。我们还必须用例子来说明。

    这是一支笔,花费2块钱买来的,但是,这2块钱给谁了?对给了卖笔的人。并没有给了这支笔。我用这支笔写“高兴、快乐”这几个字,大家看看这支笔是不是就高兴、快乐了呢?我再用这支笔写下“大粪、生气”这几个字,大家看这支笔,会不会变得臭了,会不会就生气了呢?这支笔的性质就是帮助我们,你把它捧上天,它不会高兴,你把它扔到垃圾箱里,它也不会不高兴。不声不响、不言不语、无苦无乐,不求任何回报,利他无我。大家学着举一反三,看看一切人事物,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?一人、一事、一物都有它的性质,所有的人事物和合在一起,所有的性质涵盖在一起,都是利他无我。把利他无我当做标准、参照物,一言一行用它来衡量,这就是见性,见性既是见佛,离性无别佛!出污泥而不染的智慧,是实践得来的。

>>《法宝坛经.机缘品第七》的要点(三)
>>《法宝坛经.机缘品第七》的要点(一)

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