笑口常开居士(马老师)

QQ 1819547340

安心(吉吉) 

QQ 46382004

如是:QQ 3982541

“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”,与“若失次第,皆属魔业”,“直了”中该如何理解“次第”?

发布人:admin 发布日期:2016/4/8 21:26:02 浏览次数:617

    问:请教老师:“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”,与“若失次第,皆属魔业”,“直了”中该如何理解“次第”?



    答:阿弥陀佛!各位师兄、各位菩萨,大家晚上好! 我们一起交流,这个问题提的好。



   “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”。是六祖慧能大师恩赐给我们的妙法良药。“但用”就是只用当下的这个心,什么心呢?强说的话,就是慈悲的、光明的、无私的、美好的、善良的……心。这个心是佛,即涵容一切,又能生万法。佛心做主,自然所说所做,离不开自觉觉人。魔心做主,也就必然自迷迷人。 修行人离开了对心性的认识和驾驭,本体之外,到哪里去成佛呢?



    举个例子说,别人冤枉你,当下的心怎么想?怎么做?一般没有经过佛法熏修的人,一定是住相生心,以恶报恶,如此一纠缠,当下的心,已经是乌云密布了,何来光明无量?若是经过大乘佛法熏修的人,会把这个冤枉当成宝贝,当成“心能转境”的机缘。



    把握每一个当下,即能通达过去、未来。不管别人怎么看、怎么想,真修行人,没有空过,真正是心行觉道,此时的觉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净而不染的境界,就是佛菩萨的境界。



    这是一层的意思,还有就是次第的问题,一念过得去,念念过得去,就是活佛菩萨。若是一会迷一会明白,就是心随境转的凡夫,那会儿的明白,也不是真明白。因为佛法的根本就在修、行上。



    比如:《楞严经》中世尊明确告诉我们“戒定慧”三学,这是真正明师(过来人)的心路历程的精要,容不得将信将疑,容不得似是而非,必须先做到持戒,“戒”是正顺、是解脱之本。不持戒就修定,会出现魔境而不知,误入歧途;不持戒就修慧,会因骄狂而背离觉道。真正的佛弟子,都会脚踏实地,严格按照次第修行。所谓的“修”,就是先认识不符合真理的思想、行为之因缘果报。



    也只有先否定自我,或者说先承认自己对真理的认识和实践是有漏的、不圆满的,才能虚下心来反省,没有“修”字做基础,多半“行”不上正道,因为站在自己片面、狭隘的立场上,不可能有足够的心量和眼界,正确去认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。由这个层面去认识,我们就应该学会不断地从误区中解脱出来,而不是坚决捍卫自己的邪知邪见。



    释迦佛祖应该是伟大的教育家,他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说法,都为了破其执着,引发菩提心,这种有教无类的大智慧,绝不能孤立地看,绝不能以佛讲的这句话,与佛讲的那句话进行比较,因为没有可比性,一定要比的话,就是戏论之粪。



    再有;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教导和开示,一定尽力还原世尊以及祖师大德讲法的当时环境。要学会用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全面认识如来真实义。世尊当年在《无量义经》中说:“自从得道以来,以佛眼观,一切诸法不可宣说”。为什么呢?因为众生根性不同。



    佛陀不仅大智慧而且大慈悲,对待不同心性的众生,去除捆绑的方法不同,但引发人人本自具足的菩提心,确实一而贯之的。 再说直了的了,是“无无明亦无无明尽”,也是对真发菩提心的菩萨摩诃萨而言了。



 好,这个问题说到这里的,有不圆满的地方,请师兄们补充吧。



    佛友——感恩老师慈悲教诲!


>>理论和真理的关系
>>《无量义经》中有“初、中、后说,文词是一,而义各异”的真实义

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