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马老师您好!普贤十大愿,学生不是太理解,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更好的落实,请您深入的讲讲吧!
答:不能及时回复菩萨深感抱歉!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下。
所谓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是《华严经》“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”中普贤菩萨对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讲的:若欲成就如来胜功德门,应修十种广大行愿。其实这一品的题目就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,这十大愿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的。
如果再追问一句:什么是不思议解脱境界呢?恐怕不同心性的人,对这同一问题,也会有不同的回答。凡夫之所以忧悲苦恼、生老病死,皆因不知苦本——吾我缚著,生死不息。可见“我执”乃是众苦之本。修行人若能知苦,便能舍苦。能舍苦,即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。真舍苦,就靠普贤菩萨的大愿。
普贤菩萨十大愿,愿愿都安住于“我此礼敬(赞叹、供养、忏悔、随喜、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、劝请莫入涅槃、随学、随顺、回向)无有穷尽,乃至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礼(赞叹、供养、忏悔、随喜、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、劝请莫入涅槃、随学、随顺、回向)乃尽。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,我此礼敬(赞叹、供养、忏悔、随喜、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、劝请莫入涅槃、随学、随顺、回向)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从上述普贤菩萨发愿的形式上看。真的是念念无我、念念利他。一是愿愿无有穷尽,这就应了德无不遍(十方)而曰“普”;位居等觉、随心利物(三世)而曰“贤”的深刻含义。
二是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。这个愿太大了,不是一世、二世的愿。凡夫人不要说生生世世,就是三月、两月也做不到的,所以与普贤菩萨的大愿对比一下,就能让我们照见自己渺小、短视、有限了。
三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这也是普贤菩萨交给我们的转念,身语意统一起来,住在念念为众生的净土中,这是三密一如。做到三密一如,才会无有疲厌,否则嘴上念念为众生,时间一长,得不到掌声、得不到认可了,就会退转了。
下面我们一一学习普贤菩萨的大愿:
一、礼敬诸佛
礼:是平等的意思;敬:是奉事、恭敬的意思;诸佛:是指一切众生。这里不是身体鞠躬,不是嘴上的客气,不是意识上的礼敬。而是身语意三密一如,以平等心奉事、恭敬一切众生,不是一生一世,而是生生世世礼敬诸佛。
二、称赞如来
称赞:就是称名赞叹的意思;如来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。佛难道还需要凡夫廉价的夸赞吗?再说佛的功德不要说凡夫了,就是十住菩萨也就略见一二,怎么能如实礼赞呢?也有人说“赞叹如来”就是不让修行人造口业,只能讲好话,不见世间过。当然每个人的心性不同,理解的程度也一会一样,本也无可厚非,但真理只有一个,若依真理,这个赞叹如来,就是让我们身口意三密一如地忆念佛的大功大德、大慈大悲、大智大慧了。也不是一生一世地忆念,而是生生世世地忆念。这样的赞叹如来就会使我们的心与佛菩萨的心相应,就会使我们的心光与诸佛菩萨的无量光交相辉映。
三、广修供养
广:是无量无边的意思;修:是改正的意思;供养:是提供滋养培育的意思。把自己生生世世无偿提供给众生觉悟使用。
四、忏悔业障
忏:忏其前愆,是自纠其往的意思;悔:是誓不再造的意思;业障:就是往昔贪嗔痴慢疑留在阿赖耶识里的影子,因为凡夫喜欢覆藏,所以凡夫排斥坏的,追求好的。不敢面对所谓的“坏”,于是千方百计把“坏”藏起来、遮盖起来,这就是业障。所以忏悔业障,绝不是数落自己、也不是害怕惩罚而做出的让步。忏悔业障是积极地、乐观地看破业障的因缘果报,为了众生的觉悟而勇敢地拔除心地上的业根,种上觉悟的善种子。当身口意安住于生生世世为了众生而忏悔业障时,才是真正的普贤行。拿起这个镜子,照照我们自己的忏悔吧,看看是否清净?是否觉悟?是否真心诚意?
五、随喜功德
随喜:是心中升起快乐、一致的意思;功德:心正是功,行正就是德,功德需自性内见,不是布施、供养之所得也。
随喜的另一面就是悭贪、嫉妒;凡夫的心量小且黑暗,看到别人的光明、美好,不知道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,而是扭曲、变态下升起抹黑对方光明的狭劣心。若能一念随喜,认同别人的光明、美好,明白自己就是那其中的一部分,此时投入到光明中去,就是融入真理之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