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微信:13716529687

读经的真实义

发布人:admin 发布日期:2016/1/30 20:25:47 浏览次数:573

    问:师兄,我现在读好几部经,《阿弥陀经》、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、《心经》、《大悲咒》、《金刚经》,净宗早晚课合在一起晚上读,算杂修吗?


    答:阿弥陀佛!菩萨读经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?经乃径也,就是从凡夫的思维方式转成佛菩萨的思维方式,读经就是为了明理,单纯用嘴去读,不解如来真实义,读有何益?            


    读经的读,当认领讲,就是要认清楚佛菩萨的心是什么样的?也可以说佛菩萨是怎么对待一切众生的,然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,把自己凡夫的心转成和佛菩萨一样。这是读经的真实义,也是“转经”,这叫活学活用。


    读经不是赶场一样的应付读的遍数,而是读一遍思想境界提升一次,这也叫往生净土。因为佛菩萨的心就是净土,站在佛菩萨的境界里了,再来看众生,那是我们所发出来的恭敬、感恩、慈悲,是真实不虚的。如果读的经不少,哪一部也没有明白佛祖在说什么,也就是不会看地图、不会用地图,那什么时候能自觉觉人呢!


    问:总想快快消业,出离三途,往生西方。


    答: 阿弥陀佛!业在凡夫的眼里,是毒蛇猛兽;在佛菩萨眼里,业就是菩提种。出离三途是“心”能离三途相,“行”能积净土因,也就是说,我们心里彻底扫除对“我执”、“法执”的挂碍,心的无量无边的妙用就呈现了,有智慧了就能翻苦为乐。


    问:我心常悲,我心常出离,可有时很乱。


    答:阿弥陀佛!菩萨名“净缘”(问问题的师兄网名),不知佛真传。我字当头立,何时极乐还?悲心是拔苦,出离不是烦,佛祖心头坐,处处皆净缘。


    很久以来,由于人们的分别心重,一直认为苦和乐是两样东西,一个苦、一个乐。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,以佛眼观,苦和乐是一个。就因为凡夫的心是颠倒的,跟佛菩萨的心不一样,所以就出现了两个。佛菩萨说“有求皆苦”,就是说心里有所迷求,就是烦恼的根源。所以佛菩萨无欲无求。我们凡夫心里想的是越多越好“多多益善”,为了多,就不惜造业,想得乐,结果得的都是苦。


    佛菩萨以舍为乐,我们凡夫就是舍不得,以得为乐。因为有这些颠倒迷惑,所以轮回受苦。所以学佛人多了解一些“心”的作用,然后就好掌握这个“心”了,做心的主人就快乐,做心的奴隶就烦恼。人觉得吃亏了,就觉得烦恼、苦;人若是见到真相,明白没有吃亏,还是这些人、还是这些事,那就不觉得亏了,还赚了,那心就快乐了。


    大家一定要明白,心造苦,将来承受果报的还是这个心,心造乐,承受果报的也是这个心,上天堂、下地狱的都是这个心。所以《金刚经》的宗旨就是“云何降服其心”。怎么就不造苦了,师父把妙招告诉我们了——离相、转念。


    心乱也不用担心,是好事!因为你能看到心了,比那些不知心为何物的学佛人,你已经是不错了。但你还没有学到转念法的精髓,要是学到了,转一个念,就过关了!因为人我一体故,我就谈谈怎么转这个念,给菩萨们做个参考!


    看到(明白)自己心乱,先认账认命,自己心为什么乱?这是无始劫来覆藏在阿赖耶识的种子,因为机缘还不具足,所以没有起现行,但搅得自己不得安宁。万分惭愧,说明自己学佛走的是过场,不是真明理,枉费了多少佛菩萨的教诲,枉费了多少父母、众生的恩德,弟子今天认识到了,发心发愿,绝不再空过,真心忏悔过去的无明,决不再混日子,生生世世追求真理、护持真理。莲花托着、佛光照着,愿一切有相同烦恼、业障的众生都能消此过患,誓不再造,真心修行。  


   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,认领后的惭愧和忏悔,是佛赐的两件战胜魔性的铠甲,也是我们发心转念的基础。


>>何为法身?
>>开悟是什么含义?

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