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慧律法师主讲(二)
发布人:admin 发布日期:2014/3/30 21:09:00 浏览次数:1991
第二集
【问:】我们这个无住心、佛心,
【其心似何物?】是什么东西呢?
【答:其心不青不黄。不赤不白。不长不短。不去不来。】没有去也没有来。所以这个不去不来意思就是说,他走到任何一处,都安住于当处。因为任何一个时间、空间他都放得下,所以他就没有所谓去跟来的观念,因为当相即空,当相即道,自体本空。既空,空走到哪里也是空。你不可能把台北的空,拿到高雄的空这它就不空。内心空性的东西,你走到全世界,到哪里都是空性的东西。空没有所谓的移来移去的东西。空的东西,不会有从这边的空移到高雄的空,移到台北的空,全部一样。在座诸位,你若是用一个货柜,装货物的货柜。在座诸位,用一个货柜,里面都不要装东西,只装进虚空,也就是货柜里空无一物,然后一路运送到台北,你把货柜打开,你有看到虚空跑出来吗?有没有?没有啊。可是你确确实实从高雄把一个虚空装进货柜,照理说高雄的虚空会缺一角。若是有形的东西就会缺一角,但是虚空是无形的东西。这样一路运送到台北,然后把货柜门打开,你在高雄看到人家在装货柜时,门一关起来,高雄的虚空也没有缺一角。然后车子一直开一直开,国语说:一直驶一直驶,驶到台北去,把它打开,你有看到虚空跑出来吗?有看到虚空从货柜中跑出来吗?那么虚空有来有去吗?不来不去。对啊,用货柜来比喻最恰当了。本来就不来也不去,不来不去。我从前的时候,就是没有这种观念。没有这种观念就会很痛苦。我有一次跟师妈去找我大姊,两个人就从新营,好像又是隆田,还是从林凤营,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,那时候还没有出家。两人去搭火车。因为师妈说要省钱,我说:好啊。我们就去搭每站停靠的慢车。于是从七点多开始,我仍然记得,从早上七点就开始坐上火车,坐到下午五点多才到达,正好足足坐了十几个小时,十个钟头。我们若是没有空性的思想会很痛苦,每站都停,每一站都停靠,就像吕明祚讲的:坐得久又便宜。那实在是,让你坐得久又很便宜,那实在是很痛苦,不是像所形容得那么好,坐得久又便宜,那是要坐很长的时间的,坐了十几个小时。而我们若是没有空性的思想就会很痛苦,只能一直等一直等,又不知道要念佛。所以学佛就是有这种好处,心不会空虚,坐再久也没有关系,我正好能念更多佛号。所以学佛能够改变我们的个性。所以以往我们在开车,若是碰到红绿灯就猛按喇叭,佛教徒就不会这样子,佛教徒若是遇上塞车,正好念佛,正好念大悲咒,也不会急躁。所以我们佛教徒都会瞻前顾后。有一次高速公路塞车,塞了很长的一排车队塞车等候的时候一久,跟我同车的人就开始抱怨了,我那时候已经出家了。同车的人一直抱怨:哎呀,叫你不要上高速公路。他就开始在骂司机了,你偏偏要开上来,你看现在塞车塞成这样。叫你提早出发,你就不肯。我说:你这样讲就不对了,要是提早出发,前面发生车祸的,可能就是我们这一辆车了,他已经很厉害了,算到不会撞车,只是塞车而已,塞车总比出车祸好吧。他说:对哦,没有错。塞车有什么关系,塞车顶多是尿急不方便而已。像在高速公路上,在高速公路上塞车,塞车是很无可奈何的事。我告诉你,到了那时也顾不得威仪了,没办法,那真的是憋得受不了,我就一路走到高速公路下。出家人的袈裟又很长,我还是慢慢的把它撩起来。高速公路上塞车的人又多,众目睽睽之下,没办法,尿不出来,因为我不曾在高速公路下小便,所以就要靠吹口哨了。没办法,那实在是塞在太久了。但是我能够回光返照啊,我回光返照这样想:今天遇上塞车没关系,总比发生车祸幸运吧,这样就万无一失了。所以说好坏、解脱,全在于我们的一念而已。因此我们也不要怨叹,不要发牢骚,所以这样也很不错,坐得久又没有发生车祸,这样也很不错,因此心情就比较轻松了。所以说不去不来。
【非垢非净。】空性的东西,也没有污秽,也没有清净的东西。清净是相对于污秽来说的。譬如说自来水是清净的,厕所的排泄物是污秽的。但是若再以蒸馏水来比较,蒸馏水是清净的,自来水就是污浊的。若是再对虚空来说,蒸馏水有形相,这也是不清净的,而虚空就是清净的。所以垢、净是对立的东西。再来
【不生不灭。】我们的本性不生亦不灭。
【湛然。】这个【湛】就是光明晃耀叫做湛。有光明显赫叫做湛。这个 【湛】就是放大光明的意思。湛然简单来说,就是智慧无量。这个念:湛(ㄓㄢˋ),不念:湛(ㄓㄢ),应该念:妙湛(ㄓㄢˋ)总持不动尊,不是念:妙湛(ㄓㄢ)总持不动尊。湛然就是所谓光明晃耀,智慧无量。
【常寂。】就是说智慧无量,但是心安住于清净的空性中。
【此是本心形相也。】这个心现在就是在我们的身中。
【亦是本身。】所以当下这一念悟了,【本身者即佛身也。】就是佛的身相,即心即佛嘛。心就是我们的身体。好了,今天就到这个地方。所以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,【论】就是一问一答,我们讲到这里,都是问答,问答的形态。
【问:身心以何为见?是眼见、耳见、鼻见,及身心等见?答:见无如许种见。】见,无如,没有像这么多,如许种见。说:见无如许种见。见,没有分这么多种见。
【问:既无如许种见。复何见?】那么要用什么来见呢?能见的是什么呢?
【答:是自性见。】这段要注意听。我们现在就是用意识在见,因为习惯用意识见,分别心、执着心,由无始劫以来,都是用这种心在见。所以在眼睛来说,变成眼识;在耳根来说,称为耳识。我们就是运用妄想心所变现出来的见。那么我们现在是用什么见呢?见实在是没有这么多种,实在是自性自有见,所以答:是自性见。意思就是说,我们的本性自然有这种妙有的见的能力。但是它是透过清净心、平等心的见。所以我们形容本性没有分别心,并不是说什么都不清楚。所谓无分别,就是说它虽然分别,但是不做分别想。本性它自性就有那种能力。这个自性见,就是它本来就有那种能力,见的能力。譬如说,开悟的人眼睛这样看,跟无开悟的人眼睛这样看,都是一样,都知道一切境界,同样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的名相。但是凡夫的眼睛看出去的东西,他增加、覆盖一层无明,覆盖一层执着,覆盖一层分别。明心见性的人也同样这样见,碗就是碗,碗公就是碗公,电风扇就是电风扇。同样是这样看,但是他以清净心看,清净心就是一合相,就是事理圆融,看一切事相完全无碍。开悟的人也同样这样见,而不是凡夫说这个叫做碗,开悟的人说这个叫做碗公,那差别就很大了。开悟的人来看,说是男众,没有开悟的人来看,说这是女众,那么事情就严重了。完全一样,大彻大悟的人看这个世间,跟凡夫看这个世间,完全一样。你说这支麦克风是麦克风,开悟的人也同样说这是麦克风。你用意识心见,他用本性见。但是在唯识学来说,性识周遍法界。本性跟意识同时存在在一念之间,而周遍法界。意思就是说,法界都是我们本性的东西。简单来说,我们的妄想、无明,也是尽虚空遍法界。不论你转生到任何一处,只要有无明盖覆,你照常无法解脱。叫做性识周遍法界。如水与波,本性就如同水,意识心就如同波,波浪。心若是不受无明的风吹动,如水清映像,照天照地。我们的心若是受到无明的风吹动,我们控制不了,那么波浪就一直生起,而波浪不能离开水,所以我们的意识的当下,这个妄想若是顿除,其实是不能除,也不能断。无明不能除,也不能断,讲断跟除是不得已的,讲断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断无明,无明你怎么断呢?对不对?要转识成智,要转,要转,而那个转也是多余的,本来就无生的东西,你要转什么?所以说,答:是自性见。你用意识心看,也是见;你用本性去看,也是同样见啊,完全相同。所以有一个出家人来,他对禅很有兴趣,对净土也很有意愿,很欣赏净土,赞叹佛的慈悲、愿力,也很想要了解禅的道理,但是对于本性他始终是听不懂。有一天他就来问师父:请问法师,本性到底是什么东西?我告诉他:你现在说话的这个就是,你现在说话的就是。他就是没有悟,他认为本性好像是离开这个身体而存在,好像跟这个身体、说话、眼睛,是完全不同的东西,他以为本性是一种跟我们截然不同的东西。开悟的人一定是跟我们不一样,他就是要问出本性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。他不知道本性现在就是在作用,你只要不分别、无住,这种东西就是我们本来的东西。可是你一直要找本性,就是头上安头,知见立知,永远找不到本性。本性就是当下这一念的东西。你说当下也不对,也是多余的,因为也没有当下这种东西,因为清净心的东西,你要说当下,这只是一种形容而已,因为清净心的东西,保持这个清净心,时间、空间一切都瓦解,它当下尽虚空遍法界,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。而这个世间人,他不了解本性,他硬要把本性搞成一种东西,这个变成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。知见,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见,有那个能力,但是我们强迫自己那个能力,变成怎么样子?本来它就是很清净的东西,我们硬要把它加上一层能力,这个能力就变成起心动念的无明,叫做头上安头,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。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有清净心,当下这一念,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,但是我们硬要将清净心,用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观念来猜测,说本性是什么东西。结果本来自然影现的东西,却变成勉强,勉强的这一念,就称为无明,用现在的名词简单来说,就是自作聪明。它本来就是无分别,清清净净、平等,可是我们自作聪明,动一个念头,想要将本性影现出来,愈动念是离得愈远,愈动念是离得愈远。放下就是,放下这种东西就是。而我们世间人不了解本性的东西,硬是要把清净的本性,一直要把它拿出一种形相出来,一定要用有形相的东西来安立。他想:我一定要了解本性。愈想了解就愈偏离,本性不须要了解。无形、无大无小、清净心、智慧心,这一念即是,无分别心、无执着心,这一念放下,当下就是。所以我告诉诸位,开悟的人大彻大悟,跟没有开悟的人,完全是同样的一个人,都一样。但是开悟之人的心境就不同了,同样是一个人是指外表,开悟的人他充满了欢喜心,他真正找到他本来的面目,他不会再为了生死、生老病死烦恼,他当下这一念就是涅槃,他当下就是圆成佛道,不历僧只获法身,他不必经过无量阿僧只劫,他本来面目就是这一念。你说念也不对,因为本性不能说有念,你说无念也不对,因为本性本来就有妙用。所以没有开悟的跟开悟的人,外表看起来都一样,你吃饭,他也吃饭,你休息,他也休息,但是他是圆成佛道的觉者,是圣者,他所影现出来的,都是安祥、自在、解脱、慈悲喜舍,二十四小时中充满了智慧。凡夫他也是这样,所见的都相同,但是他充满了贪心、嫉妒、分别,强迫自己去接受某一种观念,用这种观念,透过这种错误的妄想观念,硬将这个世间定一个标准,因为标准产生,他就有无量无边的法,对立的法就一直产生。我执、法执就会一直产生。所以我们的清净心、自性,本来就有见的能力,你注意听。(举起一个木块)这个有声音吗?这个没有声音。桌上有声音吗?桌上没有声音。你再注意听。(木块拍向桌子,发出【啪】的一声)这个有声音,这个有声音,声音自然产生,又自然消灭,我们的耳朵,我们的耳朵,它自然有听的能力,不管是有声来,耳朵也有听的能力,声音消灭,没有因缘会合的声音产生。(木块往桌上一拍发出【啪】的一声)现在听到有声,声歇听到无声,它同样有听的能力,不会因为有声、无声,而影响到本性的听。我们今天所谓的听,譬如说这个人耳聋,这是因为耳根坏了,我们所发出的意识作用,只是藉着耳根显现而已,我们现在所谓的神经系统不是耳识。就算证得阿罗汉果,也还不能了解根与识,何况是本性。所以说听的能力,不管有声、无声,它都在听。就算全世界都没有因缘会合的声尘,它的能力照常一直存在。简单来说,本性在六根触六尘中,六根的能力一直在作用,它从来不停止。眼睛现在在看,你们现在在看外境,眼睛睁开时,它有能力见,眼睛闭上时,它也一样见,它见到什么?它见到眼前一片漆黑。它这个能力不减。只是说藉着眼根来了解外境,就算眼根坏了,本性也不会坏。你去问眼睛失明的人,你问他:你见到什么?他一定告诉你:我【见】到眼前一片黑暗。一片黑暗也是所见到的东西。今天我们是藉着光线才看到外境。所以光线使我们产生明与暗的对立性关系。明暗是代谢这词,这是生灭,但是见性永远在作用,光线只是帮助,帮助你看到东西而已,光线并不会影响本性,有光线、无光线眼睛都能见,或是看到黑暗,不然就是看到境界。所以我们现在说有看见、没看见,只是变成世间的名词。我们现在说有看见,就是有光线现在我们眼前,我们就说有看见,对不对?而我们会说没有看见,就是因为灯光熄灭了,一片黑漆漆,只能用摸索的,所以我们就说没看见。这是世间自古至今,没有开悟的人所说的话,明心见性就不一样。明心见性的人,光亮时他看到一切境界,灯光全部熄灭后,他也能看见,见到什么?他见到黑漆漆的一片,见性一直作用,照常一直作用。所以物有来去,光有明暗,本性不明不暗,一直妙有,一直作用。有一次一个禅师要考他的徒弟,两人就一路走着,跟徒弟走啊走。这个师父就在想,要如何教化徒弟,才能使他开悟。刚好看到前面有一群鸭子,师父捡起石头,就往那一群鸭子丢过去,鸭子会飞啊,用石头一丢,鸭子就飞走了。徒弟对师父说:师父,鸭子都飞走了。师父突然捏住他的鼻子:是你的心飞走了,怎么会是鸭子飞走了呢?被这样一捏痛就开悟了,原来鸭子飞走是生灭,从这里去到那里,而你的本性是不动的东西,没有来跟去,鸭子飞走,自是鸭子飞走,对你的本性来说,物的生灭,不干碍你本性的东西,你本性的清净心照常一直作用。你说来去,那是世间安立的名词。被这样一捏之下大彻大悟。原来我们说来跟去,是意识心在分别,不来不去,原来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,所以眼睛看到的东西,不管来去,本性完全如如不动。境界、明暗、善恶,这个都是代谢之词,生灭无常的名词。所以说,答:是自性见。自性见,本性就有能力可以见。
【何以故?】为什么呢?
【为自性本来清净。】我们的本性,本来就是清净的东西。
【湛然空寂。】把笔拿起来,空寂就是无生,湛然就是清净心、智慧心,光明无量影现出来。虽然影现出来,但是当下就无生。这个空寂就是无量的欢喜心,一切境界对他都没有作用,他完全放得下,他完成自觉的功夫,他的心犹如虚空包容一切,所以无论如何变动,天地万物如何变迁,他当下这一念就是不生不灭。那么他的心就非常寂静,寂静到无量的妙有现前,他的心非常安静,就算外境如何吵杂,他的心就是非常的清净。
【即于空寂体中。】空寂就是无一切语言,无一切思想,无一切意识分别,无一切执着,完成了觉性,无量无边的虚空当中,充满了智慧心。这个智慧心是有妙用的。所以空寂体中,这个空寂就是破一切相以后的寂静,这个本体当中【能生此见】。就像水面,水面平静无波时,完全不被风吹动,你看水光,光明晃耀,光芒闪烁,水面平静时,它不受影响,人一走近水面,水就能照得清清楚楚。我们的心也是这样,完全不受影响,因为他悟到不生不灭,能所双亡的时候,能观照的心,当下五蕴皆空,智慧心就产生了。接触外境,了知这是缘起法,是不值得我们执着的东西,他当下就悟到五蕴皆空,四大皆空,空性当中,他的意识心、分别全部停止,那一刹那之间,无明断尽,妄想顿除时,那时就像水不起波浪,那么心光立刻就现前了。智慧,无量无边的智慧,立刻就现前了。智慧现前之后,体相用一体具足。所以在空寂体中能生此见,为什么?自性本来就有能力可见,自性本来就有见,而见见从来不分别。
【问: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。此见从何而有?】意思就是说,我们清净的本性,就是无形相、不可得的东西,那么要用什么东西来见呢?
【答:喻如明镜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。何以故?为明镜无心故。】意思就是说,这个镜子,它虽然无一切相,能见一切相,为什么呢?这个明镜无心,镜子里空无一物,但是它能照天照地,它不必假借镜中的任何东西,才能够照天照地。我们的心也是这样,他恢复了本来面目,他自然在无心当中,他当下就是智慧心,他就能见一切法。用镜子来比喻是不对的,因为镜子是物质的东西,镜子是有能所的东西,镜子还有一个镜台、镜面,还有反射的光线。用镜子来做比喻,这是很勉强的事,这是不得已的事。说有一面镜子在这里,照着天地万物。这样说还是有能所,这是物质上的东西,在不得已要做比喻之下,才会用镜子来形容,照理说这是不可以。但是不可以,又没有比这种东西更好的比喻,因为智慧心是无形相、无长短、无色彩,青黄赤白都说不上的东西,智慧心即是。所以明镜当中虽然无相,但是能见一切相,我们的心也是一样。所以明镜无心。
【学人若心无所染。妄心不生。我所心灭。】【我所】就是对【我】讲的,【我】就有【我所】,我所拥有的外在,这个念头就没有。我们的妄想心若不生,就是我执破除了。因为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为了我,所以这个我所也就灭了。妄心没有,【我】就没有,我相就破除。我相破除时,我所也就不存在。有我就有我所,这个【我所】就是我所爱的东西。譬如说:这是我的东西,我爱我的东西,我有一个【我】的存在,那就对于我所有的东西,统统认为是我的。所以这个我所,也就是所执着的外境之心,自性就消灭。
【自然清净。以清净故。能生此见。】所以【法句经云: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。是善知识也。】《法句经》说:于毕竟空,毕竟空就是一尘不染,空到没有办法形容的空,极限了。极限也是对立的,对有限来讲,就讲极限,也不对,连极限也没有。所以用一个【毕竟空】,一丝不挂,一尘不染,清清净净,犹如虚空,这就叫做毕竟空。只有用这种东西来形容而已。炽然建立,炽然建立就是说,在清净的本性当中。【炽然】表示清清楚楚,一点都不含糊,很明显的。这个【炽然】本来是在形容火在烧那个烈,或者是形容这个光明,在这里形容智慧,在毕竟空性的当中,这个大智慧就可以立一切法,不坏一切法,存在一切法。简单来说,诸佛菩萨证悟到毕竟空,他拥有一切法,一切法都无碍。炽然建立,为什么?他有正知正见,他已经大彻大悟,所有的语言都通过本性,所有的思想都通过本性,所有的行为都通过本性。你想想看,于本性当中,就是完成了自觉,自觉就是完成了理。那么他理彻,面对一切事相时,他当然就无碍,一切事相当下就是空性,就是理,一切理就运用在事相当中。因为每一个事相,当下就是空性,每一个空性,刹那之间就是不生不灭,就是完成觉悟的佛道,用这种清净圆满的本性,运用于世间的一切事相,立一切法,一切法完全无碍,是善知识。是善知识还是指自己的本性,每一个人都是善知识,每一个人都是佛。也可以说,他若是悟到这种东西的人,悟到本性的人,这就是我们一生当中所要依靠的善知识,也可以这样说。但是这没有那么简单,要这个世间人修善,要叫他布施、点灯,出一千八百元,这很简单,要叫他布施十万,这了很简单,要叫他拜佛,也很简单,只要认真一点的拜就做得到了。要叫他听经闻法也很简单,但是要悟到本性,这就没有那么简单了,千百万人当中也找不到一人,听是很注意听啦,知道要听,可是不知道在讲什么,但是还是要讲,还是一定要讲啊。根机利的人就稍微有点消息,根机钝的人就做个参考,只能做个参考,因为没办法啊。有的人能悟,有的人不能悟。就像在开车,有的人看到红灯,他自然就会停车,有的人看到红灯,只是参考而已,他还是照样往前开,灯号只是做个参考而已。所以说:讲还是要讲啦,这里面的人,包括法师,若是有一个人悟到师父所说的,那么我死都没有白费了,这个法就能够传下去了,一个就够了,一个。简单来说,楼上楼下全部的人,差不多没有一个人听得懂,一个就够了,有一个人悟到,这个法就不会断。但是要悟到这个,又不是很简单的事。但是若要说很难,也不困难,因为他开始一直在思惟本性的东西了,可是思惟又不对,不思惟,又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,干脆去吃小白兔,大难。因为思惟也不对,不思惟也不对,干脆去吃包子,大难!所以修行就是很困难,可是说起来也是很简单,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,能悟的人,一句话就大彻大悟了。
【问:涅槃经金刚身品。不可见。了了见。无有知者。无不知者。】这要如何解释呢?【云何】就是要怎么解释呢?不可见,了了见,无有知者,无不知者。云何,就是如何解释呢?
【答:】站在什么角度下,才说【不可见者】。就是说我们的本性,自性就是我们的本性,这是无形的。
【为自性体无形。不可得故。】所以我们一直要说,我们的本性是什么东西,早就已经告诉你了,本性不是什么东西,你偏偏一直要说它是什么东西。或是说,不然随便举一物来形容,能言说的又不是,不说,你又不明白,说了又不是,那么该怎么办呢?只有说不可得、无形相的东西。
【是名不可见也。然见不可得者。】见不可得者就是说,我们的【体寂湛然】。我们的本性寂静。【湛然】就是充满了光明与智慧,它当下就【无有去来】。在世间,确确实实有去,确确实实有来。因为你有能所,有我执的东西,所以你安排了对立性的观念,因此定位在自我,你定位在这个自我,无量无边的几度空间,你就建立出来。所以我们的本性是体寂湛然,实在是无有去来,但是【不离世流】。【世流】就是世间的语言、名词,世间所运用的。我们虽然是悟到本性,但是也没有影响。【不离】就是不离世间法。世流,【世】是生灭的意思,还是离不开这个生灭的世俗谛。意思就是说,世人怎么说,他就怎么说,他无碍。明心见性的人,你怎么对他,他都无碍,所以不离世流。
【世流不能流。】这个生灭法实实在在是不能流,它是不会跟着漂走,它不是跟着生灭法,只是说为了圆成佛道,所以他证悟到自性毕竟空的觉悟,但是不能离开这个世间。但是在这个世间,不能淹没这个本性,不能埋没它。这个【流】就是说不能把这个本性冲走,不可能使他迷惑,他不会随波逐流。因为悟到空性的人,走到哪里都无碍。所以说有什么人使我们痛苦,什么人使我们迷惑,或是金钱,或是女色,或是一些相片,或是什么影像,这都是我们自己没有定力。大彻大悟,一切无碍,他看到什么都一样,完全一样,因为一切法无相嘛。我们说某个人是世间最丑陋的人,在明心见性的人来看,都认为他很好看。你长得再丑,明心见性的人看起来都很漂亮,因为都是空的东西,到那个时候就无美丑了,无贫富、无高下、无善无恶、无大无小,但是大小、善恶都清清楚楚。
【坦然自在。】坦然就是率直、不扭曲,通达我们的清净心,坦然自在。
【即是了了见也。无有知者。】何谓无有知呢?
【为自性无形。本无分别。是名无有知者。】什么情形叫做【无不知者】?【于无分别体中。】第十页,
【具有恒沙之用。】恒沙就是无量无边的简写,具有无量无边之妙用,喻为恒沙。恒沙的妙用,【恒沙】就是无量无边的妙用。
【能分别一切。即无事不知。】任何事情都清清楚楚。
【是名无不知者。般若偈云:般若无知。】我们心中本有的般若,也就是我们的智慧心,它是无知,无知就是无世间的分别心的那种无知。这个无知就等于破除世间的妄想的意思。【无】应该讲破除,【知】就是世间的知见,破除了世间的知见,那么本性就【无事不知】。那么你清净心现前,它就无事不知。所以般若无知,无知是破一切法,无事不知就是立一切法。破立同时,完成了中道。
【般若无见。无事不见。】般若无见,无众生分别心之见,无众生执着心之见,无众生透过无明之见。有什么见呢?有无事不见之妙用。
【问:经云:不见有无。即真解脱。何者是不见有无?】什么情形是不见有,也不见无呢?
【答:证得清净心时。即名有。】我们已经证得清净心时。
【于中不生得清净心想。】你证得清净心,不能有清净心的想法。说我有清净心。
【即名不见有也。】所以不见有也不见无。下面。
【得想无生无住。不得作无生无住想。】得想,就是说你得到了。这个【想】如果把解释作【到】,就很容易了解。当你得到了无生无住的境界,你不能做无生无住的境界的这种执着、这种想法。所以得想无生无住。不得,不能做无生无住的想法。
【即是不见无也。故云:不见有无也。】明心见性的人不见有,有的一切相,当下皆空。不见无,一切相亦无所着,更没有无所着的观念。
【楞严经云:知见立知。即无明本。】刚才师父已经解释过了。【知见】,要注意听,知见就是本来清净的本性就有见的能力,有知的能力,自然就有见的能力。知见就是说不假任何造作,本来体就有这种能力,而立知就是妄想再加上去。立知,知见立知,知见就是头,立知就是再加一个头。简单来说,强迫自己的本性就变成无明,本性自然有那种能力,不需要你任何的造作,不假任何造作,一切法无生,无生当中之体,自有清净妙用。所以知见,看到东西,当下这一念即是,不需再增加任何东西。所以知见立知。知见,清净的本性自有知、自有见,再加上一个【立】字,【立】再安排于上面,再安插上一个知,知见还加一个知就错,本性的知见本来就是清净的,不必再加上任何东西,即无明本。我们众生就是这样,于清净的本性当中,知见当中,再安上自己的知,所以这就是无明本,所以世间人就算读到博士,他都无法跟大彻大悟的法师相比。为什么?世间人就算读到博士,他还是活得很痛苦,因为他所学的是世间的经验,他所学的东西是世间的学问,他就是知见立知。清净的本性无所不知,但是他藉着后天的经验,却来抬高自己,认为他是博士,或者自认为是很伟大的超级博士,本性本来无所不见,但是因为他藉着后天的学习,来安排自己的知见,变成一种迷惑。我这样解释你若是还不了解,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,譬如说这个镜面,这个镜子本来就是很干净的东西,可是你自作聪明,认为这面镜子不干净,我就拿块抹布一起擦拭它,愈擦是愈混浊,愈不清楚。镜子本来是清清净净的,可是你自作聪明,拿块布一起擦拭。我们现在就是自作聪明,本性本来就有这种能力,可是我们自作聪明,一直在想:本性是什么东西?我想要去了解它,它是什么东西。再加上一个【知】,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,这就是无明的根本。所以
【知见无见。斯即涅槃。】知见就是本性本来具足一切见,而当下就无见一切法,因为他有智慧心,能破一切事相,当下就是空性。知见本来就拥有智慧。【无见】就是他能破一切法,不执着、不来不去,当下斯即涅槃。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不生不灭的涅槃。
【亦名解脱。】这就是解脱。所以书读得再多的人,也比不过一个真正的修行人。读过无量无边学问的人,修到超博士,整天还是活得痛苦万分,都是为了名,为了利,为了儿孙,都是一样。不然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所以我们宁可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修行人,不要做一个佛教学者。不要说:我只想研究经典。而不肯实实在在的,真正去彻悟、证悟实际的境界,那么我们就没有定力。没有定力,我们烦恼就仍然存在。我们的烦恼既然存在,就会造口业、告身业、造意业,一直的连续,他就不能解脱,所以学者不能解脱。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告诉我们,学者不能解脱。要学佛,学佛的自在,学佛的解脱,学佛的清净,学佛的智慧,而不要只说佛学。研究佛学是很好,不过还要加上【学佛】那就更好了。所以世间人的智慧,是无法跟善知识、法师、大彻大悟的人相比,绝对无法比较,不能相提并论。这个世间的所谓学者,他只是能了解某一方面的东西,你要叫他大彻悟,没有办法。像我们有一个教授,他是基督教徒,他信基督教,也是信得很迷,他也不欣赏我学佛,他对佛教的印象也不是很好。但是因为他教我的课,有九个学分都掌握在他手中,有三科份量很重的课程,我要是得罪他,很快就会被当到一科不剩,很快就会被当二分之一,那就要被退学了。没办法。三科份量重的学分都掌握在他手中。他的嘴巴常常不是很干净,经常骂出家人。我还是在家人时,我就很维护出家人的形象。我就告诉他,这个出家非将相所能比,出家是政府官员,或是国家的将相、将官所不能比的,出家乃大丈夫的行为。结果被他骂了。他骂了一句:将相本无种,和尚更无种。可是我不敢跟他辩论啊,跟他辩论会全被当掉。所以从此之后我就不跟他说话了,因为他对宗教有很强烈的执着,你当到教授,烦恼还是很重,还是一样。当到什么呢?当教授,教授,读成重音变成狗舍(台语),狗舍就是钉给狗住的房子,做狗舍。所以我们人,不管你读多少书都一样,只要没有接触佛法,想要彻彻底底解脱,绝对不可能,这种oportunity,机率,这种概率,equal zero,等于零。但是碰到佛法,又能悟到本性,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那么只有好好的念佛,但是这个法一定要说,不说不行,本性的东西不说,你没办法修行,会一直烦恼,你一天到晚分别、执着、有所住、有所着,你光是烦这个世间,你就不用修行了。所以为什么有些人修行,一刹那之间就完成了觉悟。六祖去参议五祖,听到一句: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五祖晚上把窗户关起来,以袈裟遮围,为他说法,这要是世间人看到了,准会想:嗯?这不晓得是在搞什么花样?所以祖师大德有时候在做什么事情,不必让徒弟知道,不需要让徒弟知道。因为徒弟的根机不够,只是徒增诽谤而已。祖师做祖师的工作,凡夫做凡夫的工作。六祖去到五祖之室,只是听到一句: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他在槽厂里面,负责捣米、踏碓,舂椿这个米八个月,他也不曾见到五祖,很少有机会,他又不识字,六祖叫做卢行者,也不识字,从来未曾到过堂前。你想想看,只是在初见面时,见五祖第一次面时,五祖问他:你来这里求什么?他说:我一切都无所求,惟求成佛作祖。五祖问:你从哪里来?六祖说:我从广东那边来。五祖刺探他:那里都是一些野蛮人、獦獠。六祖说:人有南北之分,佛性没有南北之别。五祖大惊!你看六祖一去,就稍微有消息了,八个月当中,都不曾见过五祖,到最后作出一偈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他就已经有消息了,已经悟到了。后来夜里入室让五祖印证,前后总共才跟五祖见过两次面,见两次面需要花上几分钟?你说修行很难,其实很简单,悟到就是本来的面目,就清清楚楚,晚上睡觉就很好入眠了,安祥。所以我常常告诉诸位,大彻大悟之人,站着也好、躺着也好、走路也好、开车也好,不论他在任何一处,地下室也好、八楼也好、台湾也好、美国也好,都充满了欢喜心,非常有欢喜心,因为他无障无碍、无来无去,他的来去只是身体的行住坐卧。所以说:若说如来有来去,即不解佛所说义;若说如来有行住坐卧,有来有去,即不解佛所说义。意思就是说,你若是说佛有来有去,你就不了解佛是什么意思,佛本来就是无来无去的东西。就是这样,并不困难。所以说: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就是涅槃,亦名解脱。因为怕你不了解,下面又说得更清楚了。
【问:云何是无所见?】来,把笔拿起来,下面这一句就比较容易了解了,这一句就不困难了,要开始划了。
【答:若见男子女人。及一切色像。】拿笔划起来,色像:一切境界。色像就是一切外境。你若是看到男子、女人,以及一切外境,都不起爱想,爱就是要占为己有,占有欲。你既然有爱,你就会很吃力了,你就会嫉妒。你爱你的男朋友,你的男朋友不能跟其他女朋友说几句话,你就马上会嫉妒,会排斥;你的老婆跟别的男人说几句话,那就不得了了。这个爱是很厉害的,见到金钱也爱,见到名也爱,见到男女也爱,这个爱就是生死、生灭了,爱不到就恨,憎就是恨。于中,于一切境界,都不能起爱与恨的念头(【于中不起爱憎。】)。
【与不见等。】【不见】就是也不可以否认有这种境界。这个【不见】也不能说见,也不能说不见。你若是见到一切色像,而不分别。与不见,【不见】就是说故意不看它,否认这个境界的存在,叫做不见。问你:你有没有见到男女?我没有看见。这样也是一种执着。因为男女确确实实现在你眼前,只要你保持清净心,不要动念,把爱与恨放下。可是谈何容易啊,谈何容易啊!那几天我接到一封信,内容是有一个少女爱上人家的丈夫,爱上有一个有妇之夫。当然我是不会说出她的名字,这是举一个例子,因为全台湾省那么多人,也不可能知道是谁,所以这不是造口业,只是举个例子。她也知道对方有老婆了,她也知道啊,但是她的心地非常善良。这个男人来找这个少女,这个少女一直劝告他:你要好好的照顾家庭,才能减轻我的罪恶感。我跟你来往,我觉得有罪恶感。因为你是有妻室的人,你是有妻室的人,我跟你在一起,我这样做不对,你要对你老婆更好,这样我的良心才能安。你看这么有良心的人,已经没有几个了,最好是整个人都占为己有了,一般都是逮到机会就得寸进尺了,一般人占有欲都很强,都是这样的,你看她的心地有多善良。我接到这封信实在很感动,世间有这种小老婆实在很不简单。她知道跟有妇之夫在一起是不对的。这个男人来找她,她又鼓励她这个男朋友要更疼爱他老婆,还叫他要好好的照顾家庭,这样才能减轻她的罪恶感。最后她又说了一句话,但是她就是断不了,她就是没办法,就像要斩断牛筋一样,拚命锯,拚命锯,可是就是锯不断,没办法,没有办法,无能为力。你看这个爱的根有多难断。没有办法啦,始终就是无能为力。爱情里的漩涡,有谁能够躲过,可怜。她也明明知道他有老婆,也知道他有家庭了,可是就是束手无策,问师父该怎么办,问师父要按怎?(台语谐音)那封信我叫法性师回,我有没有看到?你有没有给人家回信啊?是你回信的吗?法观回信的。你是怎么写的?可别叫人家去自杀。信件老师这些徒弟在回的,我也没再看回信的内容,来信时我有看一下,也不知道回信是怎么写的,要是接到回信跑去跳楼,那就惨了。不知道回信是怎么写的,我也不管红尘俗事。你要是看布袋戏,那些先觉都拿着一支拂尘说:贫道不管红尘俗事。然后拿拂尘一挥。而且是拿着白色的拂尘,清闲的站在云端上。所以说这个爱憎,这实在是很难很难。所以彩云飞的歌词里说:不知道为了什么,我心中充满了忧愁。都没有什么原因,就是一直产生。无始劫以来,就有这种很强的意念。因此在座诸位,我们要把爱、恨升华成慈悲,我们爱一个人,我们真正爱一个人,就一定要令这个人解脱,才是真正的爱。可是这个世间的人,我爱你,就是抱在一起猛亲嘴。这根本就没有用,亲到牙齿掉光了也不能解脱。两个人一直粘在一起也没有用,亲到脸颊烂了也没有作用。世间人是我爱你我就是要让你死,最好是占为己有,都是这样,没办法。所以在座诸位,听完这些笑话,你还是要冷静,一定冷静,你还想继续生死吗?,你想要继续生死吗?要,那就没话说,你尽量的爱、尽量的恨,到最后,所以哲学家说: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。这讲得太棒了。爱与恨交织,会毁掉一个人。我问你:你想了脱生死吗?我想了生死。那么爱恨全部放下,很简单,就像我老人家一样,我也不会去恨任何人,我爱一切众生,都是为了救他们,慈悲,大慈大悲。客家话说:大慈大悲观世音。客家人的腔调。客语大慈大悲是这样讲的啊:大慈大悲。不然你们问詹师姐,看是不是这样说。爱恨交织,与不见等。
【即是无所见也。】爱恨放下,与不见,也不要否认它,当下就是无所见。十一页第三行底下。
【问:对一切色像时。即名为见。】面对外在的像是,即名见。
【不对色像时。】不对境界时,
【亦名见否?】这样也叫做见吗?
【答:见。】还是有见。
【问:对物时从有见。】我面对外境的时候,从有见,从这个有的地方,有东西当然可以见的意思。对物时从有见。也就是说,你面对这个境界,当然是有东西你才见得到。若是
【不对物时。云何有见?】怎么有见呢?没有东西时,你能见到什么呢?他现在就产生怀疑了。
【答:今言见者。不论对物与不对物。】同样是有见,为什么呢?(【何以故?】)
【为见性常故。】我们的见性,见的本性。本性自有见,永远存在。意思就是外境的有无,跟见性没有关系。有没有东西,它都永远能见。如果说有东西,我们才能见,那么东西若是移开,这个见就跟着跑开了,那么没有东西时,不就没有见了吗?所以不管眼前是有东西,或是没有东西,都能够见。以见性常故。
【有物之时即见。无物之时亦见也。故知物自有去来。】就是外境。境,境界,外境自有去来。【自】就是不关我们心的问题,这个境它自己来、自己去,其实是起心动念的问题。
【见性无来去也。】我们若是悟到本性无有来去,那么日子就很轻松了。为什么呢?没有来去,就没有得失,凡事放得下,他也不会跟人家计较。十二页
【诸根亦尔。】也是一样,诸根也是一样。意思就是说,以眼根这个见,来做比喻、做代表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都是一样,都是同这个例子。所以诸根亦尔,意思就是说,诸根面对这个境界,这个物的时候,自有来去。诸根的诸根性,眼有见,有见性嘛,耳有闻,有闻性嘛,鼻有嗅,有嗅性嘛,性都是平等,性都是平等的东西。
【问:正见物时。见中有物否?】你正在看东西时,看见当中,这个见里面是不是有东西呢?
【答:见中不立物。】不安插任何东西,不立物,见中没有东西。见中就是清清净净,本性的东西,不立一切物。
【问:正见无物时。】你在见,而没有东西时。
【见中有无物否?】是不是在见当中,没有东西时,那么见中是不是存在一个【没有东西】的念头?
【答:见中不立无物。】这个自性当中,也不会说:这里没有东西。不去立一个【无物】,不去立一个无物,也变成有物了。见,即事即理,即一切事相、物的东西,当下即是的东西,【无】时,他也不会特别存在一个没有的观念,【有】时,他也不执着一个有的东西。所以说,不管有没有东西,这个见一直在作用,妙有一直现前。所以说见不立无物,见性当中,也没有安排一个无物的东西。
>>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慧律法师主讲(三)
>>《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》上卷/慧律法师主讲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