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:老师好,最近在一些红群里看到有关“戏子当道,英雄落泪”的文章,内心不能平静。唉!您说,我们学佛人,应该怎么看待这些社会问题,是关上门不问红尘事呢?还是向革命先辈们一样奔走呼号唤醒民众呢?
答:你好,留言看到了,迟复为歉。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,正所谓:国家兴亡匹夫有责。要想社会安定、人心向善,就要懂得盛衰的道理,正确引导大众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万众若能一心,你想想,那社会是什么局面?人民有志气、有理想,自然目光远大,团结一心。大家都讲奉献,人人也都平等受益。人心一旦被金钱、美色、物质利益迷住了,什么道理也听不进去,什么礼义廉耻都不要了,好好的人身,变成了行尸走肉。这样的事,古往今来,不知道重复上演了多少次了,偏偏人们不长记性。
比如:唐朝晋王李克用临死时,把三支箭交给儿子李存勖,告诉他:有三个遗愿。他曾经帮助过梁国父子,也拥立了燕王,还与契丹首领结为了兄弟,结果这三家都背叛了他。现在自己就要死了,嘱咐儿子一定要为父报仇。年仅24岁的李存勖继承了王位,昼夜都不敢放逸身心,每次出征前都从祖庙请出那三支箭,装在素囊里,敬视如父一般。等到胜利了,再把箭请回祖庙。殚精竭虑地东征西讨,终于却了父王的遗憾,生擒了燕王父子,带回梁国君臣的头颅,平定了契丹,建立了后唐王朝,史称庄宗。就连后梁的国主朱温也佩服地说过:生子当生李亚子。(亚子的意思就是很像其父的好儿子,能够了却父亲心愿的好儿子)。本来大家很看重这位英明干练的王者,他还应该更好地治理国家 ,造福百姓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,李存勖开始迷恋伶人,宠信戏子,在这些人的拥趸下,还常常粉墨登场。一时间后唐君臣以为天下太平了,文官不思进取,武将不思报国;老百姓的命运,就变得像野地里的枯草一样。李存勖崇戏子、护贪官、远忠良、杀良将……登基三年,就遭遇手下造反,乱臣贼子一起响应,受宠的戏子也和他刀兵相见。英明神武的李亚子就剩下抱头痛哭了,也没哭一会儿,乱军之中,就被乱箭射杀了,宫中又是火焰冲天,最后人们只在瓦砾中找到几块碎骨头,收在一起,找个地方埋了。北宋的大文豪欧阳修写过一篇文章,感叹“忧劳可以兴国,豫逸必将亡身”的深刻道理!
伟大的 开 国 领 袖 毛 主 席 ,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明确说过,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。战争时期、建国后,我们的文学艺术,都主张是为人民服务的,是要宣传伟大的人民群众,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精神、新奉献的。之所以把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赶下舞台,就是要把文艺工作者的心,全部放在最广大的劳动群众身上,积极地调发他们心中最高尚、最伟大的力量。这就是净化人心的伟大工程!在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,向我们以前多次提到的孙道临,从旧社会过来的人,最了解名利色坏人品德、心性的作用。每个人的力量都是微弱的,在帝国主义、官僚资本主义、封建主义腐朽没落思想的联合绞杀下,很多有才华的优秀艺人绝难独善其身,他们的才华被金钱、美酒、欲望、名利淹没了。老一辈的艺术家,经历了黑暗、腐烂人心、生不如死的痛苦,所以他们满怀真情地去讴歌共产党和人民。在这个过程中,也把他们自己变成了能够战胜个人名利欲望的文艺工作者。
曾几何时,封资修的沉渣泛起,名利色的死灰复燃,资产阶级的享乐奢靡妖风 狂刮,为人民服务的文艺阵地,变成了娱乐圈,吸毒、贩毒、卖淫、潜规则等等成了公开的秘密,打开各大网站的网页,头条都是明星们谁谁找小三了,谁谁劈腿了,谁谁分手了。他们背后的资本运作,就是靠这些低级趣味来调逗、吸引年轻人。像李存勖这样的人都被娱乐圈迷惑,丧失了贤能,涉世未深的年轻人,怎么能从温柔之乡的地狱之旅拔出脚来呢?难道为了打造新中国的三百多万革命先烈,流血牺牲,就是让炎黄子孙过上纸醉金迷、行尸走肉般的娱乐(愚乐)日子吗?演出戏就收入几百万、上千万,这些钱都是民脂民膏,是老百姓的血汗钱。党 的 政 策若只能养一批批人面兽心、人前仁义道德、人后男盗女娼的戏子出来,而不能净化人心,反而在污染人心,那就万分危险了。私欲是万恶之源,公然纵容这种私欲泛滥,李存勖的悲剧不远矣!
学佛人不能做不问红尘的桃花源人,应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,用平等、悲悯、净化人心的大智慧,去唤醒人民,坚决不做贪嗔痴的奴隶,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。